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只要在国外呆了一阵子,就会开始想念国内的美食。
我是个肠胃非常烂的人,每次出去玩儿都不敢随便吃,但凡吃到什么不对味的东西,就会难受特别久,然后就只能靠喝酒吃薯片度日。
如果在外超过两周,就会格外思念北京,主要就是因为这里好吃的特别多。
回国的第一顿饭,雷打不动都会是海底捞,即使被爆出来后厨那么脏,也是义无反顾的去吃。总感觉,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才代表自己真的回来了。
但是等到稍事休息几天之后,看着北京不断开发出的新餐厅、新菜色,总是提不起太大兴趣。也许是因为变化太快,不敢去尝试新鲜事物,又或者是因为刚刚回国,还是更想吃一些怀念的老味道吧。
有一天跟朋友聊到这个话题,突然发现,「日昌」才是每个出国在外的人朝思暮想的家常菜。不像火锅那么热烈,却可以让人感受到回乡的亲切。
来到日昌,几乎每桌必点的就是「日昌纸包鸡」。北方人吃饭比较豪迈,做饭感觉就像是从肉类和蔬菜类里面各选一样进行组合,于是就出现了小鸡炖蘑菇,蒜苗炒肉丝这样的家常菜。在我14岁那年,第一次听到纸包鸡这种做法的时候,还是觉得非常新奇的。鸡翅中用锡纸精心包裹,放入烤箱焗烤,鸡肉的汁水牢牢锁在肉中,弹滑不腻口,轻咬一口表面薄薄的酥皮,锁住的肉香瞬间在口中炸裂,让人欲罢不能。
每吃一只鸡都像是在拆礼物,总是要细心拆开外面那层锡纸,才能窥探到鸡翅的美味。在吃饭的过程中多了这么一道细致的程序,也让吃饭变成了一件精细活儿,而不像我们豪爽的北方菜那么简单直给。
总说南方人爱喝汤,到了日昌也发现所言非虚。胜楠点了三份汤,本以为都是小小的一盅,结果却是满满三大盆。「例汤」适合解一解油腻,「凉瓜猪肚汤」让胃里的寒气无处遁形。一碗汤下肚,感觉在国外吃不到美食的委屈全都烟消云散了,就只想一碗接一碗的喝下去,直到油尽灯枯。
最后,再来一碗「胡椒萝卜鱼滑煲」,可以让料峭微冷的初秋变得有些暖意。胡椒在齿颊跳动,提振着舌尖上的每一个味蕾,让香气尽情的释放。搭配着其他道菜一起吃,过去几个月被比萨炸鸡填满的肚子再一次感受到了帝王的待遇。
喝完汤开开胃之后,终于可以吃点儿硬菜了。日昌的「生嗜年糕排骨」值得推荐。虽然我也不知道生嗜到底是个什么做法,不过吃起来是真的香。总说有荤有素才能算得上一顿好饭,这道年糕排骨完美的cover住肉菜担当的角色。浓郁的酱料浸入排骨中,再通过咀嚼迸发于唇齿间,非但没有掩盖住排骨的香气,反而相得益彰,让人想吃一块,再吃一块,直到同桌的朋友来打你的手。
而如果吃的太快,也可以夹一两块年糕来吃吃看。年糕本身是没有味道的,所以非常需要酱料的搭配。如果选得好,就会像这道菜一样,有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绵软的年糕搭配着生嗜酱料,咸鲜的味道似乎将人带到了广东,在镬气十足的街边小馆,和自己最喜欢的姑娘吃着最好吃的家常菜。姑娘一手撩开头发,一手动着筷子,你侧首看着她吃饭的样子,感觉那就是你这辈子要走到最后的人。
有了这么多道菜,同时还要有饮品,也是我每次去日昌都必点的一道「椰浆西米水果捞」。如果说给我一个酒足饭饱依然要走进这家餐厅的理由,那就是来一扎水果捞。满满的水果在椰浆中浮沉,一瓢下去便是丰富的维他命。西瓜,苹果,香蕉,菠萝,还有龟苓膏和西米,看着就特别色彩缤纷,特别colorful。无论是开动之前来一碗,还是吃到正酣来一碗,亦或是饭局将了来一碗,都让人有一种此生无憾的满足感。
一扎水果捞大概是对日昌最大的尊重,即使是吃到肚歪,也要在最后留点空间给它,这就是每个食客为它立下的flag。
作为广式餐厅,日昌的招牌其实是煲仔饭。不像我们一般在家吃饭的习惯,主食要跟菜搭配着吃,日昌的煲仔饭通常都比较慢,往往是在吃到一半的时候才缓缓登场。但即使是已经吃了半饱,也丝毫不影响大家再来一碗煲仔饭的决心,因为它看起来真的是太 香 了。
晶莹剔透的米饭和腊肉一起焖煮,肉汁早已悄然钻入饭粒当中,颗颗饱满,即使是光吃一碗饭也是一种享受。扒拉几口饭,再吃几口菜,一桌人和和气气的共襄盛举,这才叫做吃饭嘛。
日昌在北京已经不算是一家新餐厅了,但是每次跟朋友聚会依然会想到它,甚至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习俗:人多海底捞,人少吃日昌。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餐厅的菜量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但是日昌依然保持着朴实亲民的价格,东北作风的菜量,和一如既往的品质。而如果你在国内呆久了,想跟朋友去吃点儿什么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也不会是它。它就那么默默无闻的躲在你记忆中的角落,当你需要它的时候才会适时出现,不会抢走新兴网红餐厅的风采,也不会在口碑的比拼中失败。
我,一个吃日昌吃了很多年的人,至今没有他们家的会员卡。
我欠日昌一张会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