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贾平凹先生在西安生活了二十年的时候写下了《西安这座城》,贾先生是大作家,他的文学高度无法启及,我就说说我这个凡人眼中的这座城。
西安 这座城的历史是厚重的,十三朝古都底蕴深厚。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钟鼓楼、明城墙、大明宫、汉阳陵、秦兵马俑......星罗棋布般散布在西安的各个角落,它们就是西安的根,扎得很深很深,西安城汲取着这些根的营养,变得丰腴,润泽,惹人怜爱。千百年来,大雁塔小雁塔不知疲倦地站着,钟楼鼓楼明城墙安静地卧着,曲江池昆明池惬意地躺着的......西安的地下文物不计其数,是大家公认的。很多大型工程施工都是小心翼翼的,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和长眠于地下的某个老祖宗来个相遇,做个穿越时空的对话,老祖宗可能会问:“弄啥呢,咋这么大动静?”西安闻名于世界就是因为它的“古老”,这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历史如此厚重的城市,世界能有几个?这便是西安人最为之骄傲的。
要成为一个地道的西安人,必须要融入淳朴的西安市井文化。西安城墙内几近1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的大街小巷是这座城的魂。不要小瞧那些不起眼的街道,它的名字可能比你活十辈子的时间都长。贡院门、书院门、竹笆市、玻璃市、教场门,端履门、湘子庙街,麦苋街,车巷、油巷......贡院门,唐长安作为煌煌一统国都,“四方贡举所会”,全国各地的士子来贡院参加科举考试,以后就有了贡院门。教场门呢,听说李自成曾在这里检阅过军队。甜水井的井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地道的西安人,一定知道买竹木器去竹笆市,买笔墨纸砚去书院门,若想买个小宠物,花鸟鱼虫,调料芝麻酱什么的,那就是西仓的当子,周四周天整个西仓水泄不通,其中从洒金桥进去的一条巷子像是个长虫洞,蜿蜒绵长看不到头,卖小古玩的特别多,一进去就不知道啥时候才能钻出来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调一碗黏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西安人爱吃面食,钟情油泼辣子,一个普通的面粉在西安人的手里可以变成无数的美味面食,各种面条,馒头,锅盔,包子,饺子,百吃不厌。面食配上油泼辣子,再来一瓣蒜, 再配上一个大老碗,往那地上一蹲,就是最地道的西安人了。在现代这个食物多样化的时代,西安人的面肚子很难改变。西安人最钟爱的食物,凉皮肉夹馍,还有坊上的羊肉泡馍胡辣汤,看那吃胡辣汤的小伙,那是吃胡辣汤,只看见碗里面一层红辣子,把他还吃的香的不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安男人的性格豪爽,女人大不咧咧,豪爽里面夹杂着生冷蹭倔,大不咧咧里又有些许豪爽。且看一开饭馆门前的横幅“如果不是真的菠菜面就往老板脸上泼”,这个生冷里面还蕴藏着商业智慧,顾客对这家更多了一份信任。西安人说话直接,不拐弯抹角,“吃咧没”“弄啥呀”“咋了”“撩咋咧”这些西安话说起来掷地有声,听起来亲切入耳。这就是地道的秦人秦腔。
西安的路极有特色,棋盘似的路在其他地方罕见,只要方向不错就走不迷。一次从西高新驾车去北郊,那会儿也没有手机导航,只是记着就往东北方向走,于是跟着感觉走,茫然地开了许久,终于看到了“大庆路”的路牌,眼前一亮,心中一喜,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这种特色的道路得益于关中平原平坦的土地,得益于先人们的智慧的规划。
如今,西安也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高新区,曲江新区,经开区,大兴新区,浐灞,国际港务区成为了西安新的名片,西安也变得越来越时尚,越来越美。大唐不夜城的皮卡晨,秦兵马俑的冰蛋成了传播西安文化的网络红人,很多景点也成了中外游客的打卡地,西安犹如唐朝美女杨贵妃再世,魅力无穷,吸引着四方宾客。
“我爱陕西,我爱西安这座城。我生不在此,死却必定在此。当百年之后躯体焚烧于火葬场,我的灵魂同黑烟爬出了好好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这座城的上空的。”平凹先生的话不仅是说给他的,也是说给了千千万万有西安情结的西安人。
上有皇天,下有厚土,这便是西安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