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老子道德经注》
作者:王弼(注),楼宇烈(校释)
出版信息:中华书局,2011年第1版
儒释道,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代表,但就当下社会影响力而言,唯“道”式弱。也难怪,就《道德经》而言,“无为”、“无名”、“无欲”,“柔弱”、“不争”、“自然”,这些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同今日社会之旨趣,格格不入。
按照寻常的经验,当某一种文化,或学说,或理论,同社会主体认知不相符,甚至相反时,那它很有可能便是对症当下顽疾之苦口良药了。仅就这点,作为传统之中,这部最接近哲学特征的《道德经》,这部“不合时宜”的著作,是时候拿来好好读一读了。
以下先就书中核心之一——“无为”,来聊聊个人的理解。
首先,老子的“无为”当然不是如现在所说的“躺平”——什么都不做。
“无为”简单来说,约等于“顺势而为”,这“势”从何来,从“自然”而来。“无为”的关注点,在于凡事要顺应自然之法,不要过多加入主观判断和人为干预,也就是不要“妄为”,所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王弼在本书注中有这样一句:“自然以足,为则败也。”(P7),概括的恰到好处。
正因为顺大势,顺自然,“无为”的结果恰恰是“无不为”,也就是达到无偏漏的圆满成就。
以下内容,都直接体现了“无为”绝不是机械地不作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第二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六十四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其次,如何理解“无为”在逻辑上的正确性?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些内容,其哲学本质正是反二元对立,揭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类似佛家的“不二”)。如王弼所言:“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P7)这就为“不妄为”,提供了直接的思维参照。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从“人之道”的天然缺陷——人为干预必将导致贫富拉大强弱失衡,来证明“无为”的合理性。
第七十八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所以,“无为之益”是从“至柔驰志坚,无有入无间”中推断出来的。如王弼的解释:“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经”,“至柔”之物所具有的更大的力量,间接证明了“无为”的逻辑正确性。
第三,“有为”最大的过错——“失真”。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很有名,也因不同的翻译而有争议,但无疑的是,这句话同样是直接体现了“无为”的思想。对于书中这一段,王弼有这样一句注:“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P15)
如何理解“有为”与“失真”的关系?书中有很多间接的说明,这些内容多在“圣人为政之道”中体现。
“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三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第五十八章),“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以上看,老子的“无为”思想,深入影响着他的为政思想,他为何如此强调“有为”对于治理国家的不利,王弼已帮我们解释得非常清楚:“以智术动民,邪心既动,复以巧术防民之伪,民知其术,随防而避之。思维密巧,奸伪益滋……”(P173)同样,在解释第十八章“慧智出,有大伪”时,王弼的注是这样写的:“行术用明,以察奸伪,趣睹形见,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则大伪生也。”(P46)其中的“用明”,是说在治国理政上用了很多“聪明、科学”的方法,这正是老子所竭力批判的,所以王弼直言:“害之大也,莫大于用其明矣。”(P134)
正因为如此,《道德经》鼓励为政者们要像婴儿般无知无欲——“圣人皆孩子”(第四十九章),这样,便展现出一番:“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第二十章),于是“无所察焉,百姓何避?无所求焉,百姓何应?无避无应,则莫不用其情矣。”(P135)百姓皆用其情,则返朴归真矣。
最后,对于《道德经》中所谓“愚民”思想的指责。
本书,关于其“愚民”思想的“证据”,直接的间接的都不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六十五章)
断章取义者,仅就这些文字,很容易得出《道德经》有“愚民”政治思想的结论。一旦读懂本书,这种结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愚民”真正的特征,乃是“有为”之上,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以达到蒙蔽、愚弄其下,最终方便其管理的目的。反观《道德经》,“无为而治”贯穿始终,并且这些话主要就是对“圣人”(管理者)们来说的,显然同我们通俗意义上的“愚民”思想相悖。
阅读上文内容,我们不难推断,老子所说的“愚”并非愚弄的意思,而是在去除了巧智、心机之后,让百姓回归自然本性,继而社会能够摆脱人为干预,回归自然秩序。所以说,老子反对的是“智巧”对人性的异化,而非否定知识、智慧本身。
完
2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