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共识
首先一个小问题,不约而同算不算达成共识呢?若把共识定义为各方不但意见一致,而且还都知道其他人和自己意见一致,不约而同是不能算达成共识的。
共识体现了沟通的价值,促成共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比特币/区块链正是在去中心化的场景中解决了信任和共识问题(没有信任则无法达成共识),才产生价值,获得关注。联系生活和工作中正在发生的事,我意识到为达成共识需要自己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家事
上个月儿子调皮,把花盆里的土拨出来,弄得身上桌子上都是,禁止了好几次,言语态度越来越严厉,总算制止了。小家伙说,'不要玩土,玩土爸爸要生气'。当时感觉松了口气,但现在想来这真是个达成共识失败的例子,小家伙认为不能玩土的原因是爸爸要生气,这以后肯定是有隐患的,下次一定要争取让他明白。
还有另一件事,周一我和老婆需要把小家伙送去外婆家,起得很早,我特别怕挤5号铁,路上来回时间太长,肚子不舒服也很麻烦。我告诉老婆希望早点出门,但是每次都拖到很晚,表示不满结果老婆也很不高兴。想了想其实是两个人对太晚理解不一样,老婆过去一直挤5号铁,根本不怕,而且公司在徐汇区,肯德基再吃个早饭8点不到就到单位了,我觉得晚了的时候她倒是觉得还不急。唉~达成共识还挺不容易,从一开始说明具体时间点就不会有后来的不便和不愉快了。
工作
恐怕在工作中达成共识是最重要和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了,说说几件最近发生的事。
前一阵子ART刚被应用到生产环境,基于性能日志我报了几个I29的story。有天Anne问我,分配给他的story是什么意思,能不能讲解一下,我当时很忙,听了有点紧张,要是每个人都要我讲解那得花点时间,而且调优就是依据日志,没什么好解释的呀。问题总要解决的,进一步沟通后发现原来是Anne自己查了ART数据后发现和我给出的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是我只标出了ART数据时间范围的周数,即2016年52周,而Anne用了另外一个时间段。
原来问题还在我这里,如果我用具体日期表示,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解了。从这件事我获得两个教训,一是提交story应该给出明确完整的信息,并且用直接和不会产生歧义的语句。如果我一开始用日期表示时间范围,Anne就不会浪费时间用错误的时间段查数据了,而后来的额外沟通也可以免除。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效率折损和浪费,如果是需要和很多人达成共识,这个问题就要被放大很多倍产生混乱了,而我也会疲于奔命。二是Anne给我的反馈是很及时非常有价值的,让我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是个难得的提高自己的机会,让我下次更有信心把工作做到位,我也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更有耐心地进行沟通。
在此特别向BA的卓越工作致敬,原来他们是如此的不容易!
第二个是关于设置最晚发货日期的story,我是owner,有好几个dev参与开发。brief时我不在场,而且被告知我的task很简单,我也就没重视这件事。结果后来晚了2天才给QA,我自己测,有问题通知相应的人,改好我再测,就像每个齿轮都要手工转动的机器一样,一个每个task都相当简单的story,被做的效率非常低下。这是我的责任,作为owner,我应该弄清整个用户故事以及每个人要做什么,如何衔接好,并且就此计划和所有开发人员达成共识,并且负责确保最终和QA环节也衔接好。
所以考虑到QA环节的衔接,刚才ART story的故事还没有完,因为并没有告诉QA该怎么测试,其实是并没有DOD(definition of done)。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确切性能指标,也没有code review,全靠dev自己一个人保证。
思考和反馈
为何达成共识以后执行效果也不佳呢,先排除‘领导要我做’这种动力不够的情况,比如每日更新story/bug/timesheet/看板,effort并不大,但执行效果不佳。思考题留给各位了,动脑防衰老。
其实身边实在不乏对达成共识的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尤其是在工作中。
就我自己而言,以后不但要从自身的经历中反省,更要向那些擅长沟通,有影响力的同事学习,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从慢行到散步,从散步到慢跑,总有一天会风驰电掣。
更新保证
在初步了解过比特币的共识机制以及新兴的征信行业后,我对区块链在供应链中应采取的共识机制仍有些疑问,下周保证一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