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上看到的一句:福尔摩沙美丽之岛,形容台湾的。于是去搜索了一下。度娘是这样说的:
当初葡萄牙人初登宝岛,第一句话就是"福尔摩沙"意为美丽之岛 。福尔摩沙并不是台湾的意思,福尔摩沙的意思是美丽之岛。绿岛很美是福尔摩沙,马祖很美也是福尔摩沙。
相传在十五、十六世纪时,由于地理的发现与新航海路线的开辟,更盛传东方地区有遍地的黄金与香料,使得当时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派遣船只到此探勘。
自十六世纪中叶以后,亚洲地区的海上航运逐渐频繁,有许多航海路线通过台湾海域附近,当时的葡萄牙船只在经过台湾海面时,从海上远望台湾,发现台湾岛上高山峻岭,林木蓊绿,甚为美丽,于是高呼【Ilha Formosa!】这句话,即『美丽之岛』的意思(Ilha相当于英文的island)。
当时的葡萄牙人将重心放在中南半岛,因此台湾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路过的美丽景点,但是『Formosa』这个名称却被日后的荷兰人沿用至今,所以到现在仍有很多人喜欢将台湾宝岛称之为『福尔摩沙』,这就是『福尔摩沙』的由来。
2006年度(第43届)金马奖将全新定位,其中两个奖项“年度最佳台湾电影奖”(又名“评审团大奖”)和“年度最佳台湾电影工作者”(又名“评审团特别奖”)更名为“福尔摩沙影片奖”和“福尔摩沙特别奖”。
“台湾”和“福尔摩沙”有什么区别,恐怕搞政治的人最为清楚。这个已经被完全绿色化的名词,恐怕连发明它的荷兰人都想不到。当年荷兰人没有做成的殖民、侵略,今天台湾人正在帮他完成。
其实“福尔摩沙”入侵台湾文化界和教育界,金马奖并非第一次了。台湾中学补充教材“认识台湾”中就有专门的章节:“十七世纪的福尔摩沙”,其中甚至认为“所谓本质的改变是‘台湾’这个概念超出原住民,含有更多别的成分,甚至反客为主,成为今日我们印象中的‘台湾’。这才是我们所要讲的台湾的诞生。”此外,“国立故宫博物院”在2003年1月初举办“福尔摩沙:十七世纪的台湾、荷兰与东亚”展览,从海内外三十多家公私立博物馆和个人借来珍贵文物数百件,展示十七世纪台湾风貌的同时,也把“福尔摩沙”这个概念贯穿其中。让来看展览的人都知道,原来台湾的历史是用“福尔摩沙”写的。
关于“福尔摩沙”的问题,其实真正知道的台湾人并不多。1542年,葡萄牙人在一次航往日本的途中,经过一座地图上不存在的岛屿,船上的水手远望岛上苍郁的森林,忍不住惊呼“IlhaFormosa”,意思是“美丽之岛”。这个岛屿在西方世界就被标记为FORMOSA(福尔摩沙),也就是今天的台湾。因此“福尔摩沙”这个词带有极其强烈的殖民色彩,1640年约翰·芬伯翁在进贡的地图中,还特地标明了《澎湖岛及福尔摩沙海岛图》。 如果真的要考究起来,“福尔摩沙”也不是台湾原住民的代名词。中国古文献中早就有“夷洲”、“琉球”的说法,而即便是荷兰殖民者,在早期也将台湾称作“北港”,而非“福尔摩沙”。不信请看1625年荷兰出版的,也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台湾轮廓地图,就将台湾称作Packan(北港)。为什么“台独”人士总爱以“福尔摩沙”而非“北港”作为台湾的代名词,恐怕多数原因还是前者更有异域色彩,更显与中国大陆的分割吧。
读到这里我忽然生出些悲伤来。一个词汇,都能被运用到政治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政治下。被政治保护着,也被政治摆布着。
如同一句歌词“轻轻抚摸世间的无奈,如此荒凉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