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七。中雨转晴。
晚,《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十六堂课,与诸道友一起学习。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真能做到这样的话,骨气就精壮有力。严格地按照正道正法去做,就会长期保有天赋之命。
“谨和五味”,懂得了这四个字,不仅是上医,还能做良相。中国最早的医生叫“食医”。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是商汤的宰相,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他还是商汤的大厨师,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人物,就指的伊尹。作为商汤的大厨师,他写了一本书叫《汤液经》,现在已经失传了。但有人推断,《伤寒论》里医圣张仲景的方子跟伊尹的《汤液经》有渊源。因此,《汤液经》可能就是方书之祖,伊尹就是早期的医生。有人将黄帝、神农和伊尹合称为生命之道的“三圣人”。“医之为道,由来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辩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这句话实际上指出了中医学的三个内涵:医理、药性和方书。医理,源自《黄帝内经》;百药性味,源自《神农本草经》;方剂书,源自《汤液经》。三大圣人,为中医学定了调调,指明了方向。所以,有人赞叹这三圣人说:“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还有一句说:“万世之下,深于此道者,是亦圣人之徒也。”就是说,万世之后,有精于医道的人,也是圣人的徒弟啊。伊尹就是我们洽川人,洽川现在已经是旅游景区,号称伊尹故里,也有伊尹墓,有机会到洽川去,好好去拜一拜。
清朝时有“先医庙”,里面的排序是这样:中间供奉伏羲,左边神农,右边黄帝。其中,第一个圣人是坐正座的伏羲,他对医学的第一大贡献是钻木取火。在火发明之前,人们吃生食会造成多种疾患。燧人氏造火后,火化腥臊而为熟食,所以老百姓的各种腹部疾病大为减少。伏羲对医学的第二大贡献是创立了八卦。八卦奠定了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就是“取象比类”,即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和符号表达世界,并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描述世界,这种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
中国古人认为,用有限的生命去认识世间万物的最好方法就是取象思维,就是打比方的方法。《易经》的八卦就是把事物挂出来让大家来认识,比如有代表天的卦,有代表地的卦,等等。卦象也好,意象思维也好,其实并不高深莫测,但它需要我们有一颗纯真的、充满想象和热爱的心来理解。
由于伏羲画八卦,把天地分成阴阳四象八卦,这样便使得水火升降之气、百病之理开始有了理论依据。比如说什么叫心火,什么叫肾水,这些东西在伏羲画卦里都有所体现。所以说伏羲对中国医学的贡献当为第一大,所以人家就坐了正座。
回转来再说一下伊尹。我们这位老乡先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帝王师,同时又是商汤的第一大巫师,还是中国历史上的厨师之祖,集政治、医学、教师、厨师于一身。大家都知道范仲淹有句名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大概就是以伊尹为榜样的。据说当年范仲淹到庙里求签,想当良相,神仙不许,随后又求签当良医,神仙还是不许。人们就纳闷,说良相和良医相差那么大,你怎么求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范仲淹说:“能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莫过于做宰相;倘若做吧了宰相,能以自己的所学惠及百姓的,莫过于做医生。”而真正把良相、良医做到一致,上医治国的,就是伊尹。一个医生能把调和五味的功夫做到极致的,就可以治国。其实现在很多治理国家的名词,全是中医词汇,比如:要给经济形势“把脉”,要好好地“诊断”问题,开出“良方”,要“调和”各种矛盾、各方力量,等等。伊尹是这样说的:烹调美味,首先要认识原料的自然性质,“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jue)者臊,草食者膻。”就是说,鱼虾这些水生的东西,腥味就比较重;食肉动物,其肉质就有点臊;牛、羊一类食草的动物,膻气就比较大。各种原料有各自的本性,先把握好本性,才能找出好的处理方法。具体如何处理,伊尹说要靠三样东西:水、火、味。要想去除这些食物中的怪味,首先要靠水和火,通过掌握适当的火候和控制用水的比例来去异味;其次要通过酸、辛、甘、苦、咸这五味的调和来达到去除异味的目的。“凡味之本,水最为始。”就是说味道的根本在于白水,也就是以无味、淡味为最高境界。而“五味,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就是说,烹调五味三材,第一要讲究水,第二要讲究火候,第三要懂五行五味生克之理。五味调和,是中国烹饪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煮药,和烹调食物一样,什么时候用大火,什么时候用文火,什么时候加水,放药的次序,以及药的用量等,都有所不同。伊尹根据五味入五脏的原理,将食物以君臣关系配伍,以寒热温凉调性,改变了上古用单味药治病的方法,开始了以《汤液经》为依准的复方治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