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12岁的严歌苓已经在成都军区的部队跳起了芭蕾。
在一众文艺兵里,她不是形体最好的一个,却永远是练功最勤奋的一个。
每天早晨四点,她准时起床,将腿拉成直线,脚搭在高高的窗棂上。
读书时、写信时,也都保持这样的姿势,未曾懈怠半分。
练舞的人本就有超强的意志力。
这种意志力从小便深深影响着严歌苓,最后慢慢发酵成她的人生原则——凡事,不凑合。
不凑合,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想要一直如此,需要非凡的毅力。
25岁退伍,严歌苓正式成为一名专职作家。
那时起与舞蹈渐行渐远,她却从未放弃过对自己身材的要求。
曾有一次约人谈事,对方迟到,她甚至利用等人的闲暇在酒店大堂的地毯上做起平板支撑。
和所有爱美的姑娘一样,她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表仪态,总是妆容精致,发丝整齐。
为了保持身材,隔一天就去游泳一千米的习惯,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见过她本人的人,无一不评价她“身材苗条,腰肢纤细,体态挺拔”,更有她的闺友笑称,自己从未见过歌苓不化妆的样子。
要看一个女人对自己的要求,从她的外貌和仪态便能略知一二。
如果你见过严歌苓本人,就会知道,人自律起来真的很可怕。
女人为什么要自律?61岁却依旧精致苗条的严歌苓就是最好的答案。
不向岁月低头,不对年龄认输,不接受凑合的自己,更不过凑合的人生。
对于严歌苓这样的女人而言,无论在哪个年纪,都没有自我放弃。
没有不断累积的赘肉和任意加深的憔悴,更没有面对时间流逝的无能和理直气壮的无所谓。
凑不凑合,只是一种选择,选择的权利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也许岁月的确不够温柔,但只要你不愿将就,还是能创造一万种可能。
当然,严歌苓绝不是个徒有其表的花瓶,内外兼备,才是她了不起的底气。
30岁,严歌苓已经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作家,这时她收到了美国新闻总署发出的邀请,让她了解了美国青年作家和艺术基金会。
谁知回来后,她手握一本《美国的606所大学》,毅然决定出国深造。
那时的严歌苓,是一个只认得ABCD的“英语白痴”。
可是那又怎样?抱着三本新概念英语和几沓厚厚的字典,她踏上学习英语的征途,没给自己留任何退路。
到了国外,起初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身上的钱却已经快用光。
她便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安排不同的时间,参加不同城市的考试,争取最多的机会。
因为基础不好,别人一小时读50页,她只能读10页,她便拼命补课,压缩自己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一步一步缩短与别人之间的距离。
最终,仅仅用了一年七个月的时间,严歌苓通过托福考试,成为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百年历史上唯一的华人校友。
严歌苓常说,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
真正的聪明人,早就知晓人生路上没有捷径,那些所谓的捷足先登,是因为提前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所谓聪明,并不是贪便图快,而是能看破努力的本质,知道脚踏实地才是唯一的秘诀。
严歌苓的经历告诉我们,不打折扣的努力,才能换来百分之百的成功。
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有的人会直接放弃,有的人却迎难而上。
前者得到的或许是短暂的安逸,但后者得到的,才是永久的安心。
我不知道一直放弃的人,会不会一直爽,但我知道,一直努力的人,才会一直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