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李健柔和声线演绎的《贝加尔湖湖畔》,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片纯静湛蓝的画面。也听朋友谈到在读《瓦尔登湖》这本书。于是,出于向往和好奇,翻开了第一页。
又是读了很久的一本书。可能有文化差异,还因为梭罗在此书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暗示。所以读来觉得很吃力。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我读书的原则就是——坚持到底。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我恍然大悟,人人都爱瓦尔登,爱的是它的澄澈寂静,爱的是它的拥有和“周边”,爱的是能和它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隐居生活。
人越是被裹挟在物欲和功利中,就越是渴慕自然自由的珍贵;越是被现代化电子科技规范和量化,就越是希望脱离统一和匀齐,渴望回归无拘无束的本真。
所以,瓦尔登湖,就是人们隐藏在心中渴望实现的愿望: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一、享有自然,而不是占有自然。
肩上偶尔驻足的麻雀是梭罗的荣耀,潜鼠和猫头鹰是他的邻居。森林中,上演着猎人捕狐狸的智慧游戏,也爆发了残酷激烈的红蚂蚁大战。梭罗,可以尽享大自然的美妙。但只是自然的一份子,是另一物种的旁观者。而不是它的主宰。
我想到了刘亮程帮助蚂蚁搬东西,一只蚂蚁搬得吃力,他找到了另一只蚂蚁,期待那只能帮助这只解决问题。岂料,两只蚂蚁全然不顾一边的食物,互相撕咬起来,完全违背了人的初衷。其实,子非蚂蚁,岂知蚂蚁之思?不如,静静地观望,你感悟生命渺小却拥有的坚韧力量,它我行我素地去完成生命的基本需求。
其实,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万事万物,自有它的生长轨迹和生活真理,无須人的插手和置喙。
最圆满的状态,是你我各自有方向,交会时能对彼此生出理解和体谅,更甚至,各自闪耀各自的生命之光。不去破坏,不去干涉。互相照亮、互惠互益最理想;做自己世界的主宰,享受无人打扰的快乐更是快意。
二、栖居,简约的生活。
鸟儿在树上生活被称作“栖居”,人类在自己的房屋中生活被称为“居住”。仿佛动物更关注于获得安身寄居之所,人类则随着科技发达带来的各种便捷,更关注于环境的舒适与否。
所以,在看到《动物世界》中,鸟儿费尽千辛万苦的辛劳,只编织出了能容身的飘摇之所。我们会感慨大自然生灵的别致巧思,却自得人类的高明。
梭罗如何看待财富和舒适呢?在瓦尔登湖边,建一座小屋,用现成的木头简单砍伐加工,不刷漆不填土,仿佛是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不用为身外之物负累,劳心费神;也不用因为各种经营而丧失了娱乐的好时光,只能对着流逝时光空咨嗟。
“大多数的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生活的舒适条件,不仅并非必不可少,而且还是人类进步的实实在在的障碍。”我们焦虑和烦恼的往往不是自己的生存,而是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有了舒适,需要更多的财富;有了财富,需要名誉和权利。于是,一个又一个漩涡让我们无法自拔,一个又一个圈套让我们深陷其中。
如果不是生命的必然,只是外在的赘饰,那么,那些都可以抛弃。
三、诗意,意味着能用不关注价值的心,去体会生活的滋味与乐趣。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用了四十二天就完成了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物质储备。剩下的时间去泛舟湖上,与动物交谈,等待知己拜访。人生的长度是未知的,但厚度已然得到扩张。
为什么人们对|瓦尔登湖情有独钟?它就仿佛是人类的桃花源。
远离尘嚣世俗,放弃经营机心,在最纯净最纯静的湖边,耕种自己的一块小小土地,自给自足。然后,随时出游,随时观赏,大自然为你提供了最盛大的美丽。“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瓦尔登湖》,是当代人越来越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虽然艰涩,仍有人愿意低下头、埋进书页中,去轻嗅自然的芬芳。仿佛,自己已然得到解脱和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