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微博看到一个西医院的医生长篇大论诽谤中医,引经论典,列举多种疾病的中医西医认识以及治疗方法,最后得出结论,中医毫不科学,应予以废除。微博被大量转发、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值得欣慰的是,评论中表示肯定中医、信任中医、指责他言论偏颇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博出位、赚热度的无稽之谈素来有之,不予理睬。
不过,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科班出身的人都不一定能很好领悟以及运用中医,深受西医思维影响者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多年前,就读于西医院校的高中同学H在学习完西医院校教材《中医学》后曾问过我,中医的“脾”究竟是个什么器官,怎么跟西医的“脾”好像不太一样。那时候,我回忆着《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内容跟他说,西医的“脾”是指脾脏,中医的“脾”不光指五脏中的“脾”,还指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H想了一下,说,还是不明白。后来,也曾遇到过很多次类似的疑问。可见中医学确实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学科。呵呵。
今天忽然又想起这一茬,就再来简单回顾一下吧。
西医学中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西医传入中国时,当时的译者将spleen翻译成了脾,于是造成了西医的spleen等同于中医脾的误解,其实并不是一回事。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脾为五脏之一,与胃相表里,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以为中医是没有解剖,更不会做手术的。其实我国有关人体生理解剖的记载,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春秋时期《山海经·东山经》中记载了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针,当时为切开排脓的有效工具。中医的历史远比西医源远流长。《素问·太阴阳明论》、《难经》、《医贯》等医书中均有对脾解剖位置的描述,如: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从解剖学描述来看,中医的脾应该包括西医的脾和胰腺。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布散、转化等作用以及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主统血(即为血液运行提供约束力和控制力,防止出血,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脾的生理特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以及脾气具有维持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喜燥恶湿(脾主湿而恶湿)。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相通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我们无法选择先天,却可以决定和改变后天。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强调了脾的重要性。如脾胃功能正常,则全身五脏六腑、经络、气血均旺盛,体健少病,易于长寿;否则易病,不易长寿。所以,若要保持机体的健康状态,必须维护脾胃功能的健旺。
至于如何健脾养胃,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