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和焦屑》是汪曾祺《人间滋味》一书里的一组文章《故乡的食物》中的一篇,在这本书的第一页有一小引:“安身之资,必资于食。凡事不宜苟且,而饮食尤甚。中国的许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经过一番‘讲究’之后,变成了人间至味。”将其拿来品读这篇文章是再好不过了。
炒米与焦屑是乡间再普通不过的食物,汪曾祺何以品出至味,用其富有滋味的笔法细细展现于读者面前,个中缘由完全在这“讲究”二字。所要讲究的物事,必有讲究的缘由,其笔下诸食都是如此,有其根深的来处。炒米于他的记忆深处已然与家乡的一行一处联系在一起了,他后来远离家乡写就这文章,对家乡的思念自不用说。平静从容的描述记叙中是满满的回忆的乐趣,细微小事里全是家乡的味道,人情过往中都是对家乡生活的记念。
他家乡炒米这一食物有什么讲究呢,文章的开头引用郑板桥的家书引出炒米,暧老温贫是这段引文的关键,这应是汪先生感到亲切的真实原因。接着就明确其形制在全国各地是多样的,小食却又多样,足见其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这不就是讲究。再看其制作,也非人人都会的,是要点手艺的,其方法也是有点讲究了,有这手艺的人要走街窜巷,也可见这炒米的普遍,可得报酬却不见多丰,可见其普通。除此之外,存放的物具都是固定的,可见其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不能随意。这里汪先生竟然讲了个传说,连带把他小时候的一个熟识的怪人介绍了一番,记了他占卦的事,有些乡野高人的味道,他用这个故事证明了这个存炒米的器物是家家都有的,真是别有情味,炒米在这里就有了一点点的文化味道。当然连臽炒米的器具也是要讲究一番的,汪先生家的是由柚子制成,他祖母亲手制成并用了一辈子,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说祖母节俭也对,一辈子当然说吃炒米不是一时一地的风俗,在民间是有历史的,开头所引板桥家书也能说明这个问题。炒米的吃法也讲究,最简单是泡了放点糖,再复杂一点的就是“佐以酱姜一小碟”,是招待一般客人的,但已经能看出对客人的一种讲究了,还谈自己对这种吃法的态度,这个有点意思想来不就是文人的那一点点精致的讲究吗?还有一种吃法给“惯宝宝”吃的,可是老吃又要被街坊议论,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这是一种方便应急的食物,却用如此高档的佐料来配,一次两次可罢,次数多了,主次不分了,对鸡蛋来说是一种暴殄天物了吧。但这所有的讲究不就是因为炒米单吃起来并没什么味道,所以就要这些佐料了,这也是侧面说明炒米的普通。
我们看,一个普通不能不普通的急就之食,汪先生写来却情味满满。中国人在吃上的讲究也真让人大开眼界。
文中还写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吃炒米的经历。这是一种怎样经历,所有从生死中走来的人没有多少能把这样的经历当作是一次浪漫主义的经历,但作者却说这实在是一次浪漫的经历,汪先生的人生开朗与洒脱在此可见一斑。小时候新奇有趣,中间夹杂着一丝丝小紧张,这样的经历是叫人莫名的兴奋,这是小孩子的常情。根据原文意,实在浪漫应是作者写文章时感慨,这就非常情了。如果我们注意这些记述中间作者随记的老百姓对待战乱的态度,理解起来可能就会轻松些。战争来了,大家以为躲进红十字就会没事,“以为”是多么的主观,可见战争似乎真的与这些民众毫无瓜葛,是远在天边的事,但它来了,人们还是要照例躲一躲,事实也证明了,第二天,没事了,所以大家就都回家了。多么轻松,多么淡定,就仿佛昨天下了一场雨,大家到寺里躲一躲一样,日子还要往前过。实在看不出什么浪漫,要谈什么浪漫非有大智慧与大情怀不可,而这个智慧与情怀就是对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
文章围绕一番“讲究”说开去的,至此滋味甚浓。家乡人对最普通的食物也要有一番“讲究”是有原因的,这次浪漫主义的经历就是原因,作者最后直接说炒米与家乡的贫穷与动乱有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悲悯天下的情怀,这里寄托着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以及深深爱恋,唯有爱之深才能思之深,现在老来,以一种平淡从容的态度写就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咀嚼这样的有讲究的文章时,所能感受到的滋味真真切切,这是一种对待民生疾苦的深沉而悠远的态度,是对中国民众饱经磨难而能平静应对的由衷同情与赞许,唯有亲历这种沧桑的仁爱之人,方有这份从容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