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我是断鹂老师创建的文学社群竹桃苑的宝宝,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经常性、近距离地聆听学习断老师的言传身教,只是惭愧得很,并未能很好地学以致用,还在自嗨。
老师的真传,学得最好的就是三句心法之首的“积极,不着急。”时常念叨,在写不出来焦虑时,在看不到进步悲观时,在小伙伴取得成绩自卑时,还有在懈怠偷懒时……
这五字真经,果真是治愈系良药,念叨念叨便会气定神闲下来,然后继续心安理得地做蜗牛。
老师的这次讲座——给写作新人一点压箱底的干货,从写作定位、写作练习、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读的书、写文的最佳时间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与认识,最后又向我们分享了写作新人普遍关心的,身边人写作变现的励志故事。
于我这个既不算新又是村里人的“老宝宝”而言,多是老生常谈,然而,听分享中,还是时时被老师惊艳到,竟然一字不拉地、认认真真地听完了。
老师认为写作练习的核心在语言与思想两方面,在语言中讲了最重要的三要素——准确、形象、韵感之后,带了句:“在这三点之外,如果能加上一点创新的话,可能你的语言就会更出色了。”
不错,首先就是老师创新的“语言”惊艳到了我。这个语言我加了双引号,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创新的类比和故事惊艳到了我。
关于写作,老师写了好多篇,其实不乏故事、类比,《便秘,写作和生蛋》把写作与便秘和鸡生蛋联想到一起,虽然有点重口味,咂摸咂摸,理还真是那么个理;针对某些新人把写作能力的提升寄托在买写作书、报写作培训班上,他借自己游泳的经历写了《站在泳池里看写作培训班该如何报?》,让我们莞尔又叹服。而这次,他还能另辟蹊径,令我耳目一新,更是由衷敬佩。
比如,说到语言的准确,要繁简得当,用油画与写意画类比,一目了然;讲到卖弄文采,专门编了个送快递的小故事:“我”打开门,快递小哥民族舞、探戈、街舞古今中外显摆了一圈后,方把货递上。禁不住汗颜自己是不是也这么丑陋而不自知过?
其次,断老师对一些问题的深刻认识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比如之前争论非常厉害的日更,断老师清晰地把它定义成“每天发表”,进而引出日写的概念(运动员打比赛与日常训练类比)。
这样一定义,一区分,日更不日更至少在我眼里立马不是问题了——支持日更的,是认为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必须天天练,日写也即达到了天天练的目的。
不支持日更的,并不是反对日更,而是反对明明功力不够,为了更而更,更出来的是垃圾,是本末倒置,应该把时间和精力多用在输入上。
自己当年参加培训班时,也日更过一个月,老师只要求更,不要求内容、字数,其实说起来就是日写。
可即使这样,也没日没夜,美食、游记、打油诗、小心情、大道理、“回忆录”,用尽洪荒之力,挖空心思地搜罗脑子里原本就少得可怜的货。
说及一个月的收获,当然有,沾沾自喜于竟然也能连续更一个月,而对写作水平的提升,并未觉得有实质性的帮助,相反,整个人像被掏空一般,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
老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们启蒙教育也是先从听说读开始,最后才落到写上。想要更得轻松更得好,肚子里储备一定的货是必须的。
知道自己的水平并接受它,每天学习思考,记录几行心得、灵感,相对来说容易很多,可以节省出拼命更的时间精力去学习积累,厚极薄发才是正确的姿势。
再次,断老师分享中数次强调不要透支自己对文学的兴趣,正巧自己有这方面的经历,加之刚巧看到一位知道的曾经的日更达人不幸出了状况,特别感慨。
2016年9月底,看到写作培训的广告,想到自己喜欢发朋友圈,经常为编辑一条内容搜肠刮肚半天还不尽如人意,不如跟着学学,很单纯美好的真爱。
不曾想一入培训找不着北,数度初心无影踪。自媒体、标题党、变现等等新名词蜂拥而来,被裹挟着,热血沸腾地跟着跑。
写不出来焦虑,投稿被拒失落,小伙伴签约羡慕,忙乎好几个月自己无甚成绩,不免心灰意冷,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想放弃。
想到原本自己也没有那么远大的理想, 还是有思想要表达,有感情要抒发,不那么急功近利,慢慢写,也是可以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的。
终于把初心找了回来,把自己的写作定位扯回到自嗨上。
去年7月又加入了竹桃苑,一群人,一辈子,在断老师的引导下,我们积极不着急地埋头耕耘,心无旁骛地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平平静静地走到现在,并将继续携手走下去。
虽然我仍然是自嗨,但也给自己定了嗨的标准——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理念,争取嗨出水平,嗨出境界。
可悲的是,一些人在变现的诱惑下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积极又着急。日更,加群建群,加人拉人,各圈子疯狂甩链接,风风火火着魔一般,把心思用在术上,而忘记了最根本的是自己写得要足够好。
积极的付出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回报,越积极越失落,加之不堪生存的重压,产生强烈的幻灭感,不但透支了兴趣,甚至把自己也透支了。
写作肯定是能变现的,断老师告诫我们要积极不着急,走写作+的模式,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与写作联姻,是稳妥而又健康长久之道。“只要你愿意写,喜欢写,爱写,变现它只是一个不期而遇的结果。”我相信。
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讲到写作的最佳时间时,向我们推介早晨,但原因不是早晨人清醒,没干扰,而是要在朦胧中去抓这种无意识状态。认为无意识状态是很重要的灵感来源,文学不能缺少跳跃思维。
并举例大作家毕飞宇老师,早年是哲学狂,早期的文学充满了思辨。编辑提醒他,说他这种思辨的状态,会是影响他成为文学家的桎梏。
毕老师为了纠正自己太思辨,就花大量的时间练习乱写。
不知道别人,我是比较看重逻辑的,对着屏幕就瞪大了眼睛,怎么可以这样……
就是这样,断老师强调:“一定要培养自己乱写的能力。很多时候不是一定要去写那种有根有据的,条理特别清晰的东西。其实所谓的文学创作,很多时候就是这些无意识的东西来支撑的。”Oh, My God!
疑惑归疑惑,毕竟人家是大作家。所以我这几天手机特意放在身边,特别期待出现这种无意识的状态。无奈早已养成比较好的睡眠习惯,一觉自然醒,梦都不觉有,一睁眼就特别清醒,至今捕捉不到一点无意识下的灵感!难怪写不出好作品!
不知不觉中,又嗨了二千多字,还是断鹂老师近万字的分享太精彩。
断鹂老师在《便秘,写作和生蛋》中曾说找了千百种比喻来类比写作,才找到鸡生蛋这个最形象的比喻,其用心之深可见一斑。平日里他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健身、如厕、沐浴都并行着他的文学大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积极,不着急。
做自己能控制的事情。
向别人学,跟自己比。
最后,再念一遍断鹂老师给我们的三句心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