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原本是个美学命题,指人们在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审美过程中 ,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审美主体 的审美效果。其实,距离之美不仅产生于欣赏美的景物和艺术,更产生于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握好距离,就掌握好了分寸,言行得体,进退适宜,无往而不利,淡然而自如。
从美学意义上讲,需要保持好适当距离的主要是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时间距离,主要是指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的关系。古人所说的“久居肆中不知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而有些人事景物却因时间长远而审美效果更好,如名胜古迹,古玩文物,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古朴之美感。
空间距离,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要保持合适的物理距离。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距离,产生不同的感觉认知和审美感受。距离太近,如盲人摸象,各执一端,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美;距离太远,朦胧飘渺,看不清事物的细微之处,就难以欣赏事物的局部美。恰当的距离,既能完全领略事物的全貌,又不至于虚幻变形。
心理距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保持合适的情感疏密和浓淡,不同的心理距离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太过接近,“熟悉处无风景”,看不到彼此好处,把缺点和毛病倒是看得清清楚楚,既没有尊重感更没有神圣感;太过疏离,又陌生隔阂,形同路人了,交流都没有了,更谈不上情感。在亲近与对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真正的相处之道。
从人伦的角度看,与各种人保持适当距离,会让你轻松自在,游刃有余。与上级之间,保持适当距离,自然会在工作中体现尊敬,得到信任。有些人急于上位,希望迅速地打破与上级之间的距离感,通过工作之外的手段,介入上级的私人空间,拉近与上级之间的感情,有时很凑效,能够超越他人,很快获得上级的信任重用,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但是,有得有失,一方面,长期伏低做小,人格丧失,被人蔑视,当牛做马,怨气颇深。另一方面,与上级走得太近,彼此了解太多,当利尽交断之时,就是彼此揭露之日,交恶是必然的趋势。从历史上看,雍正与年羹尧之间,初时为利益共同体,雍正的登基,离不开年羹尧的鼎力相助,彼此互相信任倚重,雍正一度发誓作千古君臣互信之楷模,因为年羹尧没有把握好距离分寸,当雍正从皇子走向皇帝,年羹尧丝毫没有在关系上调整两人的距离,一味地以为自己是雍正的宠臣,恃宠而骄,不知进退,当雍正觉得年羹尧已成为执政障碍之时,年羹尧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了。唐太宗与魏征之所以成为千古明君贤臣,主要是因为魏征保持清醒头脑,维系了与唐太宗之间的合理距离。魏征只在国家大事上尽力谏诤,刚正不阿,即使一时触犯了唐太宗,也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唐太宗找不到他个人人品方面的问题,自然容易接受并理解,尽管唐太宗一度对魏征十分忌惮,甚至恨恨地表示要杀了魏征,但是,正因为魏征没有与唐太宗在生活方面走得太近,感情上不贴近依附,所以君臣之间的关系反而维持得很正常、很长远。
夫妻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对夫妻感情有百利而无一害。所谓“小别胜新婚”,正是距离产生的效果。每天粘在一起的夫妻,看起来感情甜如蜜,三天两天可以,一辈子则难以为继。民间对夫妻关系有“吵吵闹闹一辈子”的说法,有时亲密,有时吵闹,在二者之间平衡好距离,给予彼此私自活动的余地,保持彼此自由呼吸的空间,才能维系情感的长久。当下年轻人,关系好时爱得死去活来,关系坏时恨得咬牙切齿。特别是一些明星达人,经常今天在公众场合秀恩爱,明天就鸡飞狗跳闹离婚。合则为同体,分则不两立,美时溢美,丑时奇丑,都是因为没有保持好彼此之间的适当距离。
朋友之间,更要保持好距离。最好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彼此相忘于江湖,真正遇到大事难事,又能彼此温暖相助。走得太近的友谊容易破裂,甚至越是关系密切,反目得越是彻底,彼此伤害得越深。倒不如保持距离的朋友,并非形影不离,却又彼此惦记,反而走得更长远。真正的朋友不以利益为纽带,也不需要时常饮酒为欢。淡淡的情谊,偶尔的问候,若有若无的存在,自然而然的信任。既藕断,又丝连,既情深,又淡然,距离有了,美感就有了,关系自然长久了。
与儿女之间,一样要保持距离。谁都爱子女,但不要让爱成为枷锁。两代人之间,代沟是必然有的,问题是要如何做到互为宽宏,实现各自表达。不要以爱的名誉破坏彼此的距离,尊重孩子,让他们有充足的私人空间,成长自由。只要放手,他们就会飞翔。
《论语》有云: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有怨。太近了,就彼此不敬;太远了,就彼此陌生。任何时候,保持适当距离,都是维系关系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