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追求真理,希望我们能够接触到所有的真相。每个人或许都认为自己是真相的代言人,因此很多人在阐述观点的时候都会义正严辞,慷慨激昂。然而,激情或兴奋都并不能让我们的观点更加客观或正确。更多时候,或许真理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那么,你愿意站在它身后吗?
在讨论我们自己的观点多正确前,我们需要了解观点是什么,我们需要了解观点是一种判断而非喜好的表达。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清楚地了解他人表达的是哪一种。
每个人都有持有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是前提是不能伤害他人。比如,现在在英国还有一个社会组织,该组织坚信地球是平的,即便在几乎所有人都可以用科学和事实来否定它,它依然被允许存在。
然而,持有自己观点的权利并不代表能够给我们带来好的结果,按照自己意愿行动在此基础上会更加没有保障。比如,一对夫妇把他们十一岁的糖尿病患者儿子带到一个信仰治疗者面前,他们坚信这位朋友能够治愈孩子,于是扔掉了孩子的胰岛素器械。三天之后,孩子走了。而这对夫妇依然毫不动摇,认为上帝会让他们的孩子死而复生。在此之后,警察逮捕了他们,并指控其过失杀人。法律很清晰,也很合理——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行动,前提是,我们必须不能伤害他人。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拥有自己想法的权利就代表着它们是对的。然而,多维度思考的基础就是各种想法很难有相同的质量,这也就意味着并非每个人都是对的,至少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生活中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无视空油表提醒的司机认为车子或许还能再开个几十公里,酒鬼可能认为只要周末不喝酒就不能称之为酒鬼。
有时导致人们犯错的是人们的微妙的考量,但他们未必能意识到。之前,有这样一个研究,有人把咖啡分成棕色标签、红色标签和黄色标签的三种咖啡,给人们去尝,人们的反馈结果是棕色咖啡后劲太大,他们晚上甚至都睡不着。黄色咖啡后劲太小,太过温和,而红色是最适中的选择。然而,事实是,这三种标签的咖啡没有任何差别,他们完全一样。而人们毫不知情地情况下,完全只是被标签的颜色所影响。
在道德方面,人们假定对错应由个人主观决定,但事实上不可能如此,道德标准必须基于社会。比如那些对我们来说是错误的恋童癖们,对他们及同类来说并非如此,比如那些酒精水平远高于测试标准的酒驾司机们,警察并不会因为这对那些司机来说无所谓而表扬他们。
那么,在道德层面上,哪些标准能够提升道德判断的正确性呢?《超越感觉》的作者给了我们三个考量的维度,义务,理想和结果。在两个或更多义务、理想和结果冲突的时候,重要的那些应该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