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三国同命:魏、蜀、吴的命运何其相似
魏国统一北方但暂时无力南下,蜀国和吴国都在南方有新的开发,但北伐却徒劳无功或者根本不想操心。在这种均衡的形势之下,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几十年的时间,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但是,三国虽然各有特点,却出现了一个同样的趋势,就是君主权力逐渐削弱,世家大族日渐强大。魏蜀吴三国的缔造者有个共同点是,都不出身于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而且不管他最终有没有当皇帝,他都是典型的秦制君主。但是,他们的后来者却有点难以为继了。
先看曹魏。
陈寅恪先生有个著名的论断:曹操他们家,是不信奉儒家的寒族;袁绍他们家汝南袁氏,司马懿他们家河内司马氏,都是信奉儒家的豪族。豪族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更精确点的说法,可能是文化士族。
寒族当然也不是一般人家可比的,尤其是像曹操家这种,可以花钱买个三公当当的寒族,普通人连他们家门都摸不到。寒族的特点,是社会认可度低,寒族哪怕发达了,“你不就是小人得志吗?”“你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别人提到他们,容易是这么一个态度。所以寒族有依附性,他需要依附一股社会认可度更高的力量,才能获得合法性。
文化士族则不同,汝南袁氏是具有天下性影响力的顶级豪门;河内司马氏则是只有地方性影响力的普通豪族,拥有的权力还不如曹家这种寒族大,但是他们根基深厚,社会认可度高,因此独立性也更强。
因为曹操是寒族,所以曹操这辈子,文化自卑感一直是有点的。他对世家大族的态度,也比较复杂,一直是有拉有打。他的对手如袁绍、刘表是名士,被他消灭了;他的手下的名士如孔融(孔子的后代)、荀彧(颍川荀氏)、崔琰(清河崔氏),都被他杀了。
但是最终曹魏政权的高官里,还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占多数。曹操的期待是唯才是举,但最终结果仍然是如此,因为能够治国行政的人才池子里,确实就是世家大族的人物居多。
曹操本人最后并没有篡位当皇帝,不谈个人品格问题,他有很现实的顾虑:
《曹瞒传》及《世语》并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发病卒。
曹操最信任、和曹操私人感情也最好的人是夏侯惇。夏侯惇曾经和曹操说,你把刘备灭了,然后顺手再把孙权灭了,然后再让汉献帝让位给你。曹操觉得夏侯惇说得有道理,但是曹操到死也没有灭掉刘备、孙权,所以曹操才没有当皇帝。夏侯惇对自己向曹操提了这个建议感到非常懊悔,所以不久后他也发病死了。
虽然结果是夏侯惇懊悔,但夏侯惇能提这个建议,他绝对是为曹操考虑的,曹操听了,说明曹操也知道夏侯惇说得有道理。就是说,曹操知道,不灭掉刘备、孙权实现天下一统,自己就当皇帝,合法性不够,所以他才没有迈出最后那一步。
结果倒好,曹操一死,儿子曹丕就把这步迈出去了,逼汉献帝让位了。你老子那个威望,都觉得还不够,你一个连当魏王都悬的,要当皇帝,你说你够不够格吧?
合法性不够还要当皇帝,那就只能向世家大族进一步让渡权力。于是九品中正制出台,把官员选拔的权力,完全交到世家大族手里。
当然,有学者考证,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出台,本意并不是想放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选拔人才。但结果就是这么个结果。这大概越发说明,当时世家大族确实根基深厚,不管你制度上怎么设计,最终一定会往对他们有利的方向上去运作。
然后曹魏又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利于皇权的问题:曹丕能够成为曹操的继承人,兄弟之间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所以,曹魏的皇帝对曹操的其他后代,是比较提防的,尽量不给权力,把权力交给曹家、夏侯家的其他重要人物。
这个思路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比较不幸的是,曹家、夏侯家很快就人才凋零,权力就越来越转移到像司马懿这样的外姓人手里。
还有,曹魏的皇帝连续短命。第一个皇帝魏文帝曹丕40岁,第二个皇帝魏明帝曹叡36岁。曹丕如果像司马懿一样长寿,或者曹叡如果多活个十几年,司马懿就未必有机会了。
一个合法性不足,皇帝又连续短命的政权,最后被人篡夺了皇位,也就不奇怪了。
下面看下蜀汉。
和曹操比,刘备才是更典型的寒门,就是祖上还能举孝廉、做县令,但是再往上也很难上去的那种家族。不过刘备有个优势是汉室宗亲的身份,蜀汉在三国中实力最弱,之所以存在感还比较强,就是因为他可以宣称自己代表了最后的汉朝。
但是,刘备称帝其实比较牵强,还不止是他的血统过于疏远的问题,还有他称帝的一个重要前因,是汉献帝被曹丕害死的谣言。后来当然会被辟谣,汉献帝没死,人家好好做山阳公,很被优待,曹魏的禅让手续履行得很完备。建立在谣言基础上的皇位,很容易受到质疑。
正因为蜀汉合法性不足,所以才需要格外努力维护,所以诸葛亮必须要北伐。
诸葛亮去世后,秉国政的是蒋琬、费祎,他们仍然要北伐。因为坚持北伐,这个政权才有正当性。不过蒋琬、费祎对自己的能力认识比较清醒,认为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我们肯定更做不到,所以北伐意思一下就行了,主要是苟住,维持着内政别垮。这个时期,姜维属于比较重要但是又不太重要的人物,就是用他北伐,但是北伐规模非常有限。
这种状态,大概持续了十八年。
蜀汉大概有三派势力:
第一派,益州本土派;
第二派,刘备来之前,刘焉、刘璋父子带到益州来的所谓“东州派”;
第三派,刘备从荆州带到益州来的所谓“荆州派”。
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对东州派有拉拢有打压。益州本土派就是一个被压榨的钱袋子,话语权很小。
史料比较有限,但我们可以根据情理推想一下,这十八年是个怎样的状态。
荆州派,甚至东州派,都会日渐衰落,因为他们在益州是没有根的,慢慢就会压不住本土派。一直以来,历史学家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蜀汉的人口怎么会少到这个地步,才94万人,实际人口不可能这么少。猜想很多,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本土大家族都在千方百计隐匿人口,反正在这个政权里我也说不上话,我们就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不给你们作奉献了呗。
费祎死后,姜维地位上升,开始大举北伐。我们知道,一旦进入战争动员状态,很多原来被掖着藏着的东西,就都被逼出来了。
从蜀汉的国运来说,姜维的做法对不对,真的很难说。原来那样苟着,有点等死的感觉,现在这么以弱攻强,又有找死的感觉。姜维的军事才能不弱,但是这时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国力差距,已经拉得非常大了。所以仗打下来固然是互有胜负,但对面不怕损失,蜀汉损失不起。
姜维一打败仗,蜀汉的本土派就骂得更难听了。比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他的老师谯周就是一个典型。他开始传播一些这样的言论:
当年就有一条神秘的预言,“代汉者当涂高”,取代汉朝的是当涂高。什么叫当涂高?就是在大路上又很高的东西。宫殿大门前,有个魏阙,“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魏阙”,一种高耸的观楼建筑,魏阙就是“在大路上又很高的东西”。所以“当涂高”就是“魏”。
又说,汉朝发明了一个新概念,官府里的部门,都叫“曹”,你在哪个部门上班,就叫你属于哪个曹,这就是天意吧。
还说,前一个皇帝叫刘备,“备”是“具备”,已经“足够了”的意思,后一个皇帝叫刘禅,“禅”就是“给别人”的意思。两个名字连起来,就是“刘家的皇帝已经当够了,该让给别人了”的意思。
后主刘禅的“禅”字,本来是“祭祀大地”的意思。如果要把天下让给别人,那需要先祭祀一下大地,宣布放弃对土地的统治权,然后再“让”,所以叫“禅让”。但祭祀大地本来并没有“一定要让出去”的意思。封禅的“禅”,也是“祭地”的意思,这就没打算让嘛。
所以谯周的解释是不对的,但问题是,谯周这么解释,当时蜀国人是真爱听。这说明本土派的势力已经起来了,这些蜀地的大家族,就盼着蜀汉这个政权赶紧完。
再看孙吴政权。
曹魏和蜀汉的合法性都不够充足,而孙吴的合法性则是基本没有。
东吴也知道自己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东吴宣传自己,主要手法是贬低魏国和蜀国:“你们也不是正统,咦,我为什么要说也?”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孙吴的情况和蜀汉很像,也是一个外来的军事集团,压制着本土势力。这个外来的集团,还是有点想有所作为,北上争雄的,本土势力就是真没兴趣。
然后发展趋势也和蜀汉一致,外来的人才,像周瑜、鲁肃这样的,死一个少一个;本土的人才,那是生生不息,后来居上。所以发展趋势也是本土派慢慢占据上风。吴郡四大姓是顾陆朱张,顾雍在孙权手下做了十九年丞相,陆逊在东吴政权中,更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用顾雍、陆逊,可不是用一个人,而是顾家、陆家两大宗族的大批子弟都先到孙权身边做郎官,然后再到各机要部门任职。
孙权长寿,晚年他心里应该是很失落的。当年周瑜、鲁肃给他勾勒了一个当皇帝的梦想,“你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汉高祖”。现在,我孙权倒是称帝了,可谁都知道就是东南一隅自己玩,要想一统天下,那真是看不到一点希望。孙权晚年很暴虐,和这种失落心态也有关。
孙权生命的最后几年,最重用的人一个是诸葛恪,我们上一讲提过的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儿子,山东来的;另外,孙权的叔叔孙静的后代,也拥有很大的权力。
这里可以看出孙权的想法,哪怕我找不着能人,反正最核心的权力,不能交给江东士族。
但是,一来孙权委以重任的这些人,水平都一般;二来江东士族的势力已经发展起来了,所以选择权反而在他们一边:你重用我们,我们就支持你割据;你排挤我们,我们就抛弃你。
总结一下:三国的命运类似:
第一是三国合法性都不足;
第二是世家大族的势力都越来越大,皇帝缓慢被架空,最终的命运要么是被取代,要么是被抛弃。
《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为什么喜欢讲东汉末的故事,真的讲到三国历史,反而抄抄史书,不好好讲了?因为这个时代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就是大家都在那里憋阴招,打太极。
不管怎么说,要给三国时代来个了断了,三国是怎样统一的呢?
知识点二:西晋一统:司马家族的权力之路
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大分裂时代,将迎来期间唯一一次短暂的统一,也就是所谓的“三国归晋”。
先说下魏蜀吴三国的实力比。
所谓三国时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三国从东汉末的黄巾起义或者董卓进京算起,狭义三国从曹魏取代汉朝算起。
真正恐怖的乱世,其实是东汉末,曹丕、刘备、孙权相继称帝,反而标志着统治秩序一定程度的重建。
赤壁之战的时候,是北方黄河流域对南方长江流域优势最小的时候。
但秩序重建,北方毕竟有传统优势:一来北方的土地开发最成熟;二来北方的世家大族最多,素质也最高,不管是发展自己家的庄园,还是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他们都很有一套。
于是北方的魏国就逐渐恢复,和吴、蜀两国的差距迅速拉开。
有一个非常适合给人挖坑的问题,“汉末三国规模最大的战争是哪一次?”
人家很容易回答:“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其实都不是,这场战争没什么名气。
汉末三国规模最大的战争是公元257年的淮南第三叛。
曹魏后期,司马家夺权专政。掌握淮南地区兵权的曹魏统帅,先后发动了三次反抗司马家的兵变,史称“淮南三叛”,其中第三次,规模最大。
这一战,叛军大约有十五万人,司马家平叛的军队高达二十六万人,东吴派兵支援魏国的叛军,也出动了将近十万人,也就是说,参战部队总计不下五十万人。
比较一下,所谓三国时期的三大战争,一般估算:官渡之战,袁绍十一万人,曹操大约只有几万人;赤壁之战,曹操十五六万人,孙刘联军大约五万人;夷陵之战,刘备方加上少数民族军队将近五万人,陆逊麾下也是五万人。都远远不如这一次。
为什么呢?就是东汉末的残酷战乱,打出来一个秦朝以后中国人口史的最低谷,所以大战的人数,就不可能太多。
淮南第三叛,经过了三十多年相对和平的时期,北方就缓过来了。当然,这三十多年也不是绝对和平,蜀国的诸葛亮和姜维在不停北伐。这就更加看出差距了,蜀国北伐打得自己精疲力尽、人民困苦,魏国则是西部地区和蜀军作战,不影响整体国力,还能不断增长。
后来魏国发动灭蜀战争的时候,吴国还是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的,想来个围魏救蜀。但是魏国当时总兵力已经不下五十万人,伐蜀不到二十万人,并没有抽调防备吴国的军队。而吴国的军队进攻又是一贯差劲,所以魏军防守那叫一个胜任愉快。
看魏吴蜀三国的简明地图,可能会觉得吴国、蜀国也没比魏国小太多,这是因为吴国、蜀国都有大片地广人稀的地区,疆域并不小,但看人口数就清楚了:
(1)《三国志》卷33《蜀书·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炎兴元年(263年),后主“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2)《三国志》卷48《吴书·孙皓传》注引《晋阳秋》:天纪四年(280年)孙皓降时,“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3)《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皇甫谧《帝王世纪》:“景元四年(263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注:曹魏与蜀汉人口合计五百多万,曹魏人口约四百多万。)
三国后期,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大致是魏国四百多万人,吴国二百多万人,蜀国不到一百万人。当然官方的统计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人口数,魏国如果真的只有四百万人的话,绝对不可能变出五十万兵来。
但是这个数字能够反映国家能力,4:2:1,魏、吴、蜀三国实力比可能大致就是如此。
魏国最强,最后继承魏国的资源的晋能够实现一统,也就顺理成章了。
司马懿的无耻
但是,有实力统一是一回事,有没有意愿统一,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说,历史是曹魏、西晋政治清明,国力蒸蒸日上,蜀汉、东吴腐朽没落,所以魏晋就灭了蜀吴,那倒是一段挺积极向上的故事。
可惜,仔细探究史料的蛛丝马迹,会发现整个进程里,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司马家祖孙三代的权力之路。
魏明帝去世后,司马懿和曹爽争权,最后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京师后要求曹爽交出权力,承诺你交权我就不杀你,事后又变卦诛杀曹爽全族。这事在当时是刷了道德下限的。
东汉以来,高层权力斗争大体还是默认有退出机制的。你曾经掌权,放弃权力,胜利一方并不赶尽杀绝。当时帮司马懿去劝曹爽交权的几个人,是真的相信曹爽交了权就没事的。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蒋济,蒋济是曹魏政权里很重要的一个人物,他也对曹爽不满,因为他和司马懿一样,都是老同志,对曹爽这种没功勋、没资历、突然掌权的年轻人看不惯瞧不上,司马懿要收拾曹爽,他很支持。
但这毕竟是特权小圈子的内部矛盾,蒋济又不主张做得太过分。他帮司马懿写信给曹爽,说赶紧交权,交了就没事了。他是真的这么认为的,有记载说,司马懿杀了曹爽全族后,蒋济觉得很懊悔,不久就得病死了。
所以,当时曹爽相信司马懿不会杀自己,真的不是很奇怪,毕竟有些本来声望还不错的人,真心实意给他做了承诺。后人读史,觉得曹爽竟然相信司马懿的鬼话,真是蠢得无以复加,那是因为后来类似的无耻的事越来越多,所以反而显得司马懿的无耻不是那么突出了。
也正因为这次是这么无耻,司马家从此没有退路了,你只要对权力稍微放松一点,人家对你赶尽杀绝,没有任何道德压力。
消灭蜀吴的隐藏原因
司马懿九个儿子,真正能干的,大概只有长子司马师,二儿子司马昭的水平就比较一般了。司马懿击败曹爽的政变,是和司马师一起策划的,司马昭基本没参与,司马昭就是政变前一晚紧张得在床上翻来覆去,司马师这个真的策划政变的,反而睡得很踏实。
说司马昭水平一般,还有一个事实证据。淮南第三叛,三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是司马昭指挥的。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为什么大家都没有什么印象呢?
一个原因是,规模大,但是水平低。两边就是堆兵,指挥都很拉垮。司马昭事先也没有做足够的调研,他把那么多军队带来,驻扎在一个一到夏天雨季,一定会被洪水冲垮的地方。所以淮南的叛军,本来是等着看他的大营被淹的,结果那年雨季推迟了,大雨没来叛军先顶不住崩溃了。史书记载是极其巧合,司马昭平定叛乱,大军进城的当天,洪水来了把他原先的大营给冲垮了,这个运气简直是好到神奇。
可惜司马师短命,去世只比父亲司马懿晚四年,之后长期掌权的,是平庸的司马昭。
这个重大区别,被《三国演义》完全无视了。一来写到“后三国”,《演义》的作者已经很敷衍了,二来《演义》的作者可能觉得,司马师废掉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昭又把曹髦杀了。司马师只是废掉了一个曹魏皇帝,司马昭毕竟杀过曹魏皇帝,能弑君的,必须是个狠人啊。
其实恰恰相反,司马昭做特别逆天的事,不是因为性情残暴,而是因为水平低,掌控不了局势,不能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冲突激化了,就只好残暴了。
杀了皇帝之后,司马昭陷入了尴尬境地。本来取代曹魏,事情已经布置得比较成熟了,朝廷里已经全部换上自己的人了。皇帝给自己加九锡,也就是皇帝给臣子最高规格的赏赐,自己已经推辞过几次,推辞次数够了也就可以接受了。加过九锡之后,将来皇帝禅让给自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可是现在皇帝一杀,把事情全搞砸了,需要另外立一个皇帝,很多事情都得重来。
那怎么才能加快进度?就得建一个不世奇功,才能重新找到接近皇位的台阶。
怎么建立不世奇功呢?一想也没别的招,把蜀国灭掉吧。
经历了两汉四百年,有些执念已经深入人心,天下一统才有真正的皇帝。尤其是,蜀地那个割据政权,声称自己是最后的汉朝,这种前朝余孽不消灭掉,曹魏这边的“天命”,就不完整。
曹魏这边是个世家大族得势的政权。世家大族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还行,对外扩张的意愿和能力,往往都不足。对于出兵伐蜀,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很抵触的。蜀道难,打仗可劳民伤财了。
所以如果没有这次弑君事件,司马昭大概就会顺着世家大族的意思,不急着灭蜀国了。这会儿不行了,我必须完成这件大功业,才能补足我的天命。
结果是,灭蜀远比想象的容易。姜维那关不好过,但绕过姜维就好办了。蜀地的世家大族早就对蜀汉政权不满,对魏军多少有点“可算把你们盼来了”这个意思。
灭蜀之后两年,司马昭去世,儿子司马炎即位,接受了曹魏的禅让,建立晋朝(265年)。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一直有个闹心的事,就是他有个弟弟司马攸,过继给了大伯司马师。血缘上是亲兄弟,宗法上是堂兄弟。
因为司马家夺权的过程里,司马师的功绩比司马昭大得多,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司马攸更有资格当皇帝。
虽然晋朝接受曹魏禅让的时候,更多人选择了晋武帝司马炎,但司马攸更有资格这事,大家也一直没忘。于是很多人劝司马炎,陛下,您要是哪天不幸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别传位给你的傻儿子了,传位给弟弟司马攸吧。
对这个局面,司马炎是脸上宽容,心里憋气。
公元275年,晋武帝生了一场大病,当时好多支持司马攸的人,都行动起来策划让司马攸继位了。晋武帝病好了知道了这事,终于没法继续包容了,一是逼司马攸离开朝廷,一边是一件大事提上了议事日程,一个不便公开说的理由是,都想让司马攸当皇帝,不就是他名义上的爸爸我大伯司马师功劳更大吗?不行,我得建立一个比大伯更大的功劳,让别人没话说。
还有什么更大的功劳可建呢?把吴国给灭了。
照例,又是很多人出来反对。没必要啊,吴国那个地方,很破烂的,拿下来也没什么价值;吴国是真的不好打,这么多年了,吴国来打我们,它是小丑,我们去打吴国,我们也没有好果子吃……反对的人里,有的单纯就是怕打仗,有的是支持司马攸的,就不乐意让晋武帝建立天下一统的功勋。
正因如此,晋武帝才越发要排除一切阻力,就是要出兵灭吴。
结果和伐蜀一样,发现吴国远远比想象的好打。原因也仍然是吴国的内部问题。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留在史书中的形象,是一个神经病一样的暴君。现代学者更倾向认为,他的很多行为还是有道理的,就是想加强中央集权。而江东的世家大族的心态是,谁想加强中央集权,我们就抛弃谁。所以吴国也就由早年的“防御时不可战胜”变成这次的“一触即溃”了。
就这样,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这伟大的事业背后,却隐藏着很多宫廷里的勾心斗角、猥琐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