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次从西安回来后,我又陷入了旅游疲软期。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去旅游呢?
2.
上一次想这个问题,是因为经历了一个人挤人人看人的黄金小长假短途旅行——跑到另一个城市,在人缝中看差不多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我后来反复问自己,为什么不放过自己放过家人,不安安静静地躺在家里休一个假。上一次的旅游疲软期持续了很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周边的苏州南京扬州杭州天目湖千岛湖对我毫无吸引力,人多景似,何必花那么多功夫堵在路上呢。
一开始,我爸妈对于我小长假不再吵着出去玩感到极为欣慰,他们终于可以不用耗费难得的假期出去折腾了。但后来发现,我好像宅过了头。当他们偶尔想去周边的城市逛逛了,要喊上我一起,我却怎么喊都喊不动了。于是他们就语重心长给我做思想工作,说什么出去旅游是会增长见识的,我这样老不出去是懒惰的表现。我后来反思了一下,虽然“旅游是增长见识的有益活动”这种话我不太认同,但“老不出去是懒惰的表现”好像还挺有道理。而且,好像也不是旅游这件事本身没劲,而是小长假里的热门城市的短途旅行没意思。想通了这点,我上次的旅游疲软期算是结束了。
3.
这次去西安,虽然也是在清明小长假,但是因为早去晚回了几天,得以错开了人流高峰。但说实话,西安没我想象中那么好玩,幸亏顺路去了华山和壶口瀑布,把整个旅程的有趣度提升了几个等级。
西安的“不好玩”一部分赖我,期待值太高。我说不出来具体在想象着什么,只是模糊地对那块地域有飘渺的期待。大抵是人对于远处的陌生的事物,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与向往。
但是,期待这种东西往往过犹不及,就好像声名一样。
很多时候声名煊赫也不见得是件好事。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声名显著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把这座城市迥然于其他城市的一点东西拎出来,然后像摊大饼一样,就着这个点,修古迹造景区,各式各样的主题馆套商业街,套路感由此而来。主打自然风景的还好说,毕竟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貌差异颇大,怎么着都有看头。历史型的则不然,宫、殿、祠、墓、寺,人是不一样的人,历史是不一样的历史,可一经开发,不知怎么就变成了差不多的样子。
出去旅游的初衷是想看看不一样的地域文化,没想到却玩出了在自己城市的感觉。城市与城市间的日趋相似是一点,景区的开发也是一点。不只是西安的华清宫兵马俑芙蓉园,很多其他地方的景区也是。历史型景区往往在开发过程中淡化了历史,突出了建筑。古迹修得很好,园区也建得漂亮,但文化和历史的东西却鲜有介绍出来,很多时候只是借了个典故的名头。对于对这段历史或是典故不甚了解的游客来说,逛这些景区宛若是在逛普通公园,看看花看看树走走停停拍拍建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不呆在自己的城市逛逛公园散散心呢?
在西安没玩出太大感觉来,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对汉唐文化了解确实太少。我开始怀念起导游来。老话说,三分看七分听,不是没有道理。在前些年导游还盛行的时候,他们一路上讲东讲西,顺着经过的建筑,能把其依附的历史丝丝缕缕拉扯出来。但最近几年,手机和网络的普及让人们更多地选择了高自由度的自助游,在旅行中导游的身影越来越少。随之取代他们的是一群叫“景区讲解员”的。
在景区售票处购买门票的同时,售票人员会附带问一句:“要请讲解吗?”说的就是她们。这种讲解员通常以女性为主,身着符合景区特色的统一服装,带领游客浏览并介绍整个景区。与传统导游不同的是,景区讲解员走的是私人定制的小团体路线,不按人数而按次数收费,一般来说一个讲解员一次带的游客小于等于五人,收费在60到120不等。
可她们的讲解却一点都不私人定制,反倒像是背课文,我甚至怀疑她们一天带10趟游客讲过话都不带一点偏差的。
对于两人结伴或是单独出游的活泼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讲解员显然不太适宜。
4.
所以这次从西安回来,我又陷入了旅游疲软期。对于主打历史人文的旅游城市,应该怎么玩才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