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师傅自称对食物要求不高,但在我眼里算得上一个美食探路者。深藏大关的惠心小吃,就是她带路的。
“彗星小吃?这家店取名真霸气。”坐上优步车,我对着电话调侃。这是一家在百度地图都无法搜寻到的小吃店,打车只能定位附近一家快食店。我想象不出,馄饨能好吃到什么地步。
车子拐进一条小路后,司机贴心地放慢车速,方便我一一浏览路边店面的招牌。
就是它了。不过,是实惠的“惠”,走心的“心”。
看招牌,我不再对地图寻搜不得这件事耿耿于怀。它实在是不起眼——褪色的蓝色招牌,隐隐衬出“惠心小吃”几个字。挤在一排花枝招展的招牌之间,显得饱经沧桑,像是在一场竞争中因落后而哀叹后生可畏的老人年。
店面小得很,人气却很旺。进门便是点餐前台,里面挤满了人。端着碗从厨房走出送餐的店员,尽量收着手臂往前,边走边叫号子。店门口也摆着好几张折叠小方桌,大家认识的不认识,都凑一桌坐下。
我们选择了门外的座位,通气。
蒋师傅拿出几张小纸片放在桌子上,说是点餐单。这家店真的很传统,菜单上只有馄饨和烧麦,点餐时用的是一张手写小纸片,付款只能给现金。
我们点了一份烧麦,一碗笋尖馄饨、一碗芹菜馄饨,干捞。
讲真,这是一次神奇的吃饭体验,颠覆了我的很多“认知”。在我即成印象中,馄饨只有丁点肉末,带汤,一般用来当早餐。
吃馄饨当中饭还能接受,还干捞?对于一个只习惯熟悉口味的“保守派”而言,心里默默担忧,一顿饭会不会吃成了大冒险。
“会吃的人,都选择干捞。”蒋师傅一脸笃定。
一如往常,蘸碟的常客是辣酱和醋。舀一勺辣酱,浇上足量的醋,再用筷子拌均匀。
首先上桌的是烧卖,一笼五个。正冒热气的烧卖,晶莹剔透,馅儿和汤汁都被透明的皮儿保护得很好。
蘸上辣酱和醋,咬一小口,热腾腾的汤汁流入口,满脑子只有一个“鲜”字。
干捞馄饨自然也很棒,但卖相不如烧卖。接过馄饨后,要赶紧搅拌一番,好让碗底的酱油滋润到每只馄饨。酱油应该是自制的,咸度适中,又香又鲜。
就在我们边吃边赞美的时候,另一边来了对老夫妻,叫了五六笼烧卖。笼子叠得老高,惹得我们这种没见过世面的人不停地扭头看。
除了味道之外,这家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那股市井人气。
招呼一声店家便择位而坐,不管旁边的人认不认识、是否是有共同话题的同辈人。拼桌也是常有的,方桌四边都有人落座。听到旁边有人说新闻了,插几句意见;有人讲笑话了,噗嗤跟着笑;就餐完了,道一声“你们慢吃”……好像城市收起了冷漠脸,叫人穿越会到过去,被满满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所包围,专注于碗里的馄饨和烧麦。
馄饨量大,碗里还剩五六只时,我们就只剩下想吃的心、没有想吃的胃了。整理东西打算撤,碰见一个五十来岁的男子,猜是店主。
“不吃了?干馄饨可以打包,待会还是可以吃的,没关系的。”他说。不敢辜负一番好意,我们听了他,把剩余馄饨全带走了。
大概过了一两个月,我和蒋师傅又相约在惠心小吃。骤雨初歇的傍晚,跟第一次一样,还是选择坐在门口。
雨后,风吹来有清新感。惠心小吃的灯光亮起来,厨房窗外油腻的空调机一刻不停地转,发出轰轰的疲惫声,方桌边就餐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一直吃到天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