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的原则

一、先出分后定线

        “先出分后定线”是指每年只有当高考成绩正式统计出来之后,才能根据招生计划来划定各批次录取分数线。“高考批次线”就是现在的自主招生控制线(相当于以前的一本线)、本科线、专科线,它直接将考生划分层次,成为高考录取的第一道分水岭。批次线的划分方式是将文理科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分别进行排队(不分文理科的直接排队)。比如某年某省理科一本总体计划招收15221人,由于每所高校在提取考生档案时都会多提一定的比例,通常是105%—120%,所以实际一本线划定后的上线人数要比总计划人数多。这一年省招办一本线划定在排名为第18265名的考生,也就是说只要当年在北京市理科排名在18265之前的,都有资格参加本科一批录取。而第18265名考生对应的高考成绩511分,也就是这一年某省理科的一本线。其他批次线的划分方法也是同样的原理。由此可见,考生的高考排名直接决定了考生报考志愿的层次,当年考多少分并不能直接反映出考生的实际水平。了解了高考志愿录取是按照排名进行的,就能有效把握问题的本质,很多问题就不攻自破了。

二、先投档再划线

        “先投档再划线”反映的是高校投档录取的规则。比如说,某校某专业计划招生理科考生60人,按照《招生章程》规定的120%提档,那么总提档人数为72人。在平行志愿的报名中有200人填报,但是达到批次线的只有120人,这120人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队,前72名才能被该校提档,这时第72名考生的成绩就是该校的提档线。学校经过专业志愿的投档和调剂之后,完成60人的招生计划,这时第60名的学生的高考分数就是该专业的最低录取线,剩下的12人只能被调剂或退档。由此可见,影响一所学校录取分数的主要原因就是两点:第一是该校的计划招生人数,第二是这所学校当年报考且上线人数。计划招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报考上线人数越多,竞争越激烈,录取的分数线就越高。如果某年报考这所学校的人数大量增多,导致其分数线大大提高,我们就把它叫做“大年”;相反,某年报考该校的人数很少,甚至完不成招生计划,导致分数线低于正常水平,我们就把它叫做“小年”。

三、批次清,分数清

        “批次清”是指高考志愿投档录取时,是分批次从前到后按顺序进行投档的,只有当上一个批次的考生完全录取结束,才开始下一批次考生的录取。每个批次在录取过程中,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如果考生在上一个批次没有被录取,将自动进入下一批次的录取。一旦考生被上一批次的学校专业录取,就不再参加下一批次的录取。

        “分数清”其实就是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就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分数优先,遵循志愿”,计算机进行检索时,不分院校而是分文科、理科按考生成绩进行排位,然后由计算机按排位高低次序依次检索每个考生所填报的志愿,即遵循“分数优先”的原则。当检索到某个考生所填报的志愿时,计算机同时分析判断该考生填报的 几个志愿院校的预投放档案数是否已经达到应投档案数上限(分科类应投档案数 = 分科类的计划数×投档比例),判断的结果可分为以下三种,分别按以下方式处理:                                                                                                          1 、院校志愿中只有一个院校尚未满额,则将考生档案预投放到该院校;                                                                2 、考生所填报院校中有多个院校尚未满额,则将考生档案预投放到平行志愿排序靠前的那所院校,即对考生来说,所填报的志愿是有顺序的,当符合多所院校的投档条件时,计算机总把档案预投放到最靠前的那个志愿院校,体现“遵循志愿”原则;                                                                                                                                          3 、考生所填报的所有院校的预投放档案数已达到或超过应投档案数,则该考生档案无法投出,只能参加征集志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