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之蒸馒头
拥挤的车上载着采购年货的人们,车辆在班底大军的包围下艰难的前行。
座位旁边一个大姐吃力的提着两塑料袋子馒头,急于归家的人们都要互相挤成了纸片,这个大姐只能把馒头搂在怀里。一个上岁数的阿姨忍不住问她:“买这么多馒头啊!”大姐回答道:“买两兜馒头省的回家蒸了,你看看大街上不光有卖白面馒头的,还有黑米馒头,多方便啊,回家热热就能吃。”
大街上人头攒动,车辆被困在路上了,车窗外就是一个卖馒头卖花糕的摊位。袋装的花糕摆放整齐,上面插着一朵红色的纸花。地面铺着的布上放着几袋子馒头。生意还不错,卖馒头的小伙手忙脚乱。
如今过年在家里蒸花馒头的寥寥无几,在大街上去了就能买一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也快忘了这个年俗了。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全家老小聚在一起蒸馒头的情景我还记得,只因岁数太小,家里大人为防止我捣乱,总会揪一小块面让我自己玩,那的时候已经不烧大锅了,都是在煤炉子上蒸馒头,玩着玩着我就在热气弥漫的屋里摔倒了。除了未出嫁去理发馆烫头发的小姑外,全屋子的人都中了煤气,我最严重。年迈的爷爷拉着我去医院打针,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个跤。接触到了外面的新鲜空气,我清醒了好多,打完针后,能勉强走路了,只是脚底下跟踩在棉花上一样。那个糟糕的年至今记忆犹新。
随着年龄的增长,耳濡目染也能跟着大人一起蒸馒头了,奶奶总是神秘的从小匣子中找出一把小梳子和一把剪刀刷干净了备用。塑料的花模子每家都会有一两个。每到腊月二十八九,卖炸糕的那家就开始出售自制豆沙。一大锅豆子在铁铲的翻滚下炒成豆沙,在加入瓜子仁,香浓的味道沁人心脾。蒸豆包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要用抹一点放着嘴里。薄薄的面皮裹上香甜豆沙。放着模子里,一扣,一个带有花纹的豆包就成了,只待上锅蒸熟。一个面团在大人的手里一会做成一个刺猬的形状,一会做成一个蝴蝶。剪刀筷子起的作用大着呢。做花糕是个细致活,小梳子印上花边,剪刀派上的用场更大。花费的时间多,还要有耐心。老人们一边做,一边给孩子们讲述其中的需要注意的地方。一辈辈都是这么传承下去的。
速成的时代就促成了年前卖馒头的市场,有需求当然就要生产,殊不知渐渐的这个年俗也要磨灭了,其中的乐趣更是无从谈起,更不要说传承了。
其实想想,一家人在一起,齐动手蒸出一锅花样馒头,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