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有感
说到心理学,给许多人的印象都是那种很高深的样子,并且用到它的人一定存在某些心理问题。所以,我们对它避之不谈。
可是,我们多数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这样几个问题:
身体变得莫名脆弱,却找不出根本原因……
接二连三遭到生活暴击,你却完全不知如何应对……
外表风光无限,内心无限荒凉……
我们的思维与行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那些好像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背后,实际都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发现它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与自己的过去发生交集的过程。
感谢武志红老师,用朴实真诚的文字将人性内心深处的明与暗解读的清晰明了。
学习心理学,也许我们也不会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心理学家,但是一定会让我们更加熟悉自己,让我们的生活不再充满那么多的纠结与自责,惶恐与不安。
而且最重要的是心理学能够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可以说它是一把万能的钥匙,不但能够帮助自己,还能帮助他人。
这让我想到前些天在一个微信群里,我们展开的一场名为"透视自己"的小活动。简单说,"透视自己"的意思就是通过日常发生的事情解读自己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
身体不会说谎,别对"内疚"视而不见
张同学第一个发言,讲述了她的故事。
她出生在河北某城市,家里有四口人,父母弟弟和她。小时候的生活平淡而平静,父亲勤劳,母亲温柔。可是一切美好在她9岁那年因为弟弟发生交通意外被狠狠地敲碎。
那天下着多年罕见的大雨,不到一会儿功夫,外面的道路已经被雨水淹没,父母担心张同学一个人放学回家不安全,便留下5岁的儿子在家,穿着雨衣雨靴出门去接女儿。
小孩子坐不住,几分钟之后看到没有人回来便推开门冲到大雨当中,在胡同拐角被一辆疾驰而过的车撞到。等到张同学和父母回到家,才听附近邻居说弟弟出事了,已经被送往医院。
他们到达医院后才得知弟弟因为失血过多,没有抢救过来。
张同学是通过语音分享的这些内容,她的声音多次被哽住。听得出来她很伤心而且非常自责。
那天开始,家里的天塌了,母亲的悲伤逐渐成了埋怨,又逐渐变成了愤怒,她开始责怪张同学和父亲,并且将弟弟车祸意外的责任转移给这爷俩,家里的气氛达到冰点。
后来,张同学的身体开始变得很敏感,经常性的感冒发冷,不舒服,而且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她的自卑情绪都非常强烈。
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同学母亲的情绪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个人从温柔到愤怒一定是经历了什么。在这种复杂的情绪背后有这样三件事实根据:一,丧子之痛。二,那天出门为了去接女儿,没有带上儿子。三,张同学的父亲也没有提出带上儿子一起出门的看法。
在家庭遭遇这样的重创之后,母亲没有机会处理和面对,所以把负面情绪的发泄都指向了张同学和父亲。
这里有一个细节——张同学的身体变化。她说小时候的她是非常健康的,尽管是女孩子,但是体育项目她都很擅长。家里发生变故后,她的身体状况非常差,成了一个药罐子。
张同学自己的分析是,失去了弟弟,她很痛苦,这种痛苦成为了她身体不好的原因。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是事件导致了体验,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导致了体验。
随着母亲情绪的变化,张同学也开始接受母亲的责怪和埋怨。她说初中那年还写过一封遗书,大概内容就是对弟弟的意外有不容推卸的责任等等。
那么,这种内疚心理是不是一种"病"呢?
首先,诸如内疚、愤怒、羞愧这样看似不太好的情绪,实际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其次,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情感,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
案例中,张同学与母亲的关系就很微妙。如果不加以调整,那么母女关系就得不到自然的流动,甚至会导致积怨越来越深。
最后,说说张同学的身体。身体是非常直接、非常真诚的一条路,它不像心理和灵性那么难以捕捉,而且心理和灵性层面很容易出现自欺,但身体很少自欺。
如果你的身体在某段关系中存在异样,不妨尊重身体发出的信号,进行自我觉察,寻找问题根源。别轻易放走这样的信号,它极有可能成为你身体好坏的掌舵人。
自我归因与增加仪式感的重要性
我们分别来说这两点。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中介绍了很多心理学的关键词。其中"归因"出现了多次。
何为归因?归因指的是对一件事的追根溯源。
我有两位亲戚,一位在某单位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下文简称A),一位自己做生意自由自在(下文简称B)。两个人年龄相仿,可是处理事情的方式却完全不同。
A呢曾经励志要考上研究生,考了三年,每年都在更换专业和学校。家里人劝她要考虑好再行动,可她说不适合就要换。三年未考上,开始工作,目标行政主管,又频繁跳槽。别人越跳越高,她却是越跳越低。
从归因角度分析,如果她在第一次跳槽后就立即进行自我归因,要么完善自己,要么改做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不会接二连三地遭受越跳越低的打击了。
B亲戚呢是一位务实者,踏实肯干,头脑灵活。2012年做生意赔了100万,换做其他人可能真的会一蹶不振,但是他好像并没受到太大的影响。除了照顾刚刚生产的妻子之外,其余时间都在进行项目考察,从参与房地产投资到小区附近的超市项目,别人说他是大老板成了打工仔,他却说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今小超市生意红火,前两年也扩大了门面,欠下的外债越来越少,一家三口幸福的不得了。
B亲戚在遭受打击之后,没有逃避,反而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使得他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短板,扭转不利局面。
可见,自我归因有多么重要!
在书的结尾,武志红老师讲述了仪式感的重要性。
他说,仪式只是为了告别,而不是为了忘却,因为事实一旦发生,就注定是我们命运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这一部分,忘却既不能真正做到,也不利于心灵的康复。
那天在张同学分享完自己的故事之后,S也分享了自己的一段成长历程。
她从小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父母有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读书工作都在北京,在她的成长轨迹中似乎没有其他地方的存在。
结婚三年之后有了可爱的宝宝,可是她却陷入忧郁。按道理说,老公体谅包容,婆家人温柔可亲,没有什么可忧郁的。但S就是打不起精神,最严重的阶段看到宝宝都没有笑容。
后来,S的老公请来从事心理研究工作的好友帮助S走出困境。好友清楚了来龙去脉,提出希望S出去走一走,离开北京,去散散心。
在我们看来,这条建议简单的不得了。但是却真的让S好像换了一个人。她在老公的陪伴下去了内蒙古、乌鲁木齐、广西、云南。S说曾经也会在假期选择外出旅游,不过哪一次都没有这么有感触,在走走停停中她不只感受到了外面的精彩,还体会到了身为母亲的责任。
S的生活很幸福,但她做了妈妈后还是不快乐,这就是缺少仪式感的表现。
我们所说的仪式感并不是那种花了大价钱为了悦己或悦人的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通过某种途径让自己清楚已经告别了什么,已经在承担什么。
就好像新年伊始,我们都会选择立下一个flag一样,除了为自己立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辞旧迎新。
美国思想家亨利·戴维·梭罗,有两年多时间,一直独自一人在波士顿城外的瓦尔登湖边的一间小木屋里过着一种出世的生活,并借由这一段经历写了著名的《瓦尔登湖》。
这段放空独处的时间于他而言就是一种成长所必须的仪式感。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为自己设置一份有意义的仪式感呢?
方法有很多。比如很多人都在践行的晨间日记,比如每年一场马拉松,再比如出差回家一定要亲自下厨犒劳自己……我有位朋友每年冬天一定要去拍雪景,她可是广东人,雪对她来说除了罕见新奇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父母年轻时都在北方的部队当兵,离开多年,现在身体都不太好。朋友第一次拍回照片纯属偶然,却难得的见到父母那么开心。时间久了,这件事已经成了每年的必做事项,她说不同的雪景也代表了她每年不同程度的成长。
你看,每个人生活的背景环境不一样,对仪式感的理解与需求方式也不同。我们不需要模仿,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就好。
洋洋洒洒写下三千多字的逐字稿,还有未诉尽的话语。毕竟心理学这样偌大而丰富的学科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了解的内容了。希望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四点: 尊重身体的反应,接受内疚的感觉,学会自我归因以及重视仪式感,能够帮助大家进行自查与建立属于你个人的健康档案。
最后祝大家生活愉快,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