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枳实银菊散
病在气分
处方:
菊花、金银花、天花粉、玉竹、麦冬、知母、贝母、薄荷、竹叶、桔梗、枳实各15g
此方是治疗温病中期,病在气分,气分的表现主要是发热,实证多一些,所以脉象不再是虚,表现为重按有力。这个时候,主要表现为气分热证。
学习课本温病的时候,三焦辨证,认为气分在中焦,我当时的理解就是胃腑病症,类似伤寒论阳明经证,气分有热,用白虎汤之类的清热药物。现在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就会认识到其实病位在肺金,而不是阳明胃经。温病多虚,即使热证较重,也需要注意不要伤了中气。所以,用药要谨慎,不能采用白虎汤清热。
此病脉既有力,仍只用清凉疏淡之品,因脉之有力,乃相火化热伤津之热,非火土之气之实。相火所化之热多一分,下焦相火即少一分。相火少一分,中气即虚一分。倘用黄连大寒之药,火土一伤,必贻后患。津液再劫,必增纠缠矣。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此时卫气闭束相火,热伤肺金。
气分热盛,所以发热重,卫气束闭,肺金受伤,所以会有恶寒、咳嗽的症状。
比起乌梅汤、三豆饮,病在气分区别在于热更重,同时舌苔的不同,舌苔出现粉白苔。
病在荣卫的时候,舌是无苔的,病在气分,舌是粉白苔,后面病在血分,舌苔是绛赤色。
这里还提到小便,小便多少都在于木气的疏泄能力,小便多,在于木气疏泄力大,气分热可能疏泄力量更大,所以,小便也会增多,这里小便多不代表寒,而是代表疏泄力大;也可能气分热导致津液少,表现为小便少。
还可能表现为大肠的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金受伤,影响大肠,出现泻稀黄水。
临床表现:
发热,咳嗽,恶寒,身痛,大渴,舌胎粉白,脉象不洪,重按有力,此病在气分也。小便必长而次数多,或小便点滴俱无,或泻稀黄水,皆气分热也。
加减:
服后热退病减,过时仍旧者,其脉必实,生枳实加成25g即愈。
辨证分析:
粉白,如铺干粉于舌上,燥而不润,满舌皆白。满舌粉白,此为肺热之证。
枳实银菊散咳嗽口渴,舌胎粉白者,相火被卫气闭束,成为有定在之热。热胜克金,热伤肺家气分也。
肺气热逆,故咳嗽。
气热津伤,故口渴。气热津凝,故舌胎粉白。
脉重按有力,是气实之象。实则不模糊也。
气分热而津液胶固,故无小便。肺与大肠相表里,气分热及大肠,热气主动,大肠金气受热不能收敛,故泻稀黄水。
方解:
菊花、金银花、天花粉、玉竹、麦冬、知母、贝母清肺热以顾津液,薄荷、竹叶、桔梗、枳实破肺气的实滞,故服之病愈。
此方服后,必大汗而解。汗出之先,有发狂者,有发战者,热深故也。亦有热深脉伏者。
禁忌:
枳实银菊散,不用黄连。因其性大寒,不惟伤火,并且败中,况黄连性极干燥,最伤津液,温病初起所忌。
切不可认为小便长多为小便清利,更不可认无小便为脾湿而用苓泽利尿,更不可认泻稀黄水为虚而用补涩。
《温病条辨》之银翘散、竹叶牛蒡桔梗等药,破肺气伤肺液,连翘除湿伤津,疏散力大,温病大忌。
关于发汗:
乌梅汤、三豆饮、葱豉汤、加减三豆饮、枳实银菊散,服后病愈,皆自然出汗。
温病忌发汗,因温病乃疏泄之病,用药发汗,则疏泄而又疏泄,多致于死。
自然出汗者,荣卫复和,火降中复,圆运动复原也。凡病出汗而愈,皆自身圆运动复元之故。
温病为木火上冲,肺金不能收敛之病。木火上冲,既已热伤肺金,只宜清肺家之热,不可清木气之温。因木火冲于上,必虚于下。知肺热当清,木温当养,便将温病的根本解决。
温者,木之生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