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那本厚厚的《西班牙旅行笔记》看完了,喜欢作者推荐的那些西班牙的建筑,更对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有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国家在短短的二、三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被侵略、经历了伤亡惨重的内战,也经历了宗教清洗,每一次政治上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这个国家的社会动荡,还有随之而来的,弱势方被赶尽杀绝的命运。
正因为见多了命运的不羁,所以西班牙人逐渐形成了到哪里都能超脱与乐观的态度。即使再不济,可以跑出去啊,随便哪里总有容身之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总有机会可以再回来。
在这本书中你能找到这个民族变化的轨迹,它不止是游记,更是西班牙的历史。
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差不多看了两星期。如果是纯游记,倒可以一目十行很快翻完这本500页的书,可是这本书我做不到,关于西班牙的历史的部分,对于无知的我来说,必须毫不懈怠地记下来,否则无法完整地理解这个国家。
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也多多少少记录了一些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古罗马的入侵及他们留下的气势恢宏的罗马水道;比如十六世纪的宗教审判与“艾斯科里亚”皇家修院;二战前夕被炸毁的格尔尼卡城和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虽然没有亲历实地,但是林达尽力还原了历史的残酷和建筑的恢弘。面前的西班牙就像一幅立体的画卷,变得清晰而可触摸。
实际上事先了解旅游景点的历史和人文,才能透过景点看到你想看的东西。否则景点只是一些水泥石块的堆砌,没有任何意义。
记得那次匆忙的大阪之旅,原本是去出差, 因为行程按排的很满,行动轨迹基本上除了公司就是宿舍,并没有指望能有机会游览名胜。
后来任务有变,具体为什么现在已经不记得了,总之我得感激改变计划的那个人,让我有机会逛了一下大阪城。虽然,因为没有事前做功课,只是凭着道听途说的一些信息,迷迷糊糊地走完的这个古城,到现在还很后悔。
大阪城金碧辉煌,有点类似中国的皇宫,与日本其他建筑的低调、朴素完全不同,让人不禁猜想它应该有一段与众不同的历史吧。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说,连丰成秀吉是谁都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大阪城曾经经历的那些战火。
看起来大阪城更是一个军事上的防御要塞,它有厚实的高高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城墙上还有密密的发射火炮用的孔洞。我能想像内战中一身戎装的将军极目远眺,空旷的野外一马平川,敌军的风吹草动尽收眼底。站在这样坚固的城墙上,是会让人底气十足的,他自信从容地运筹帷幄的样子,也让敌人胆寒吧?
登高望远,大阪城的天守阁有8层楼高,站在顶层整个大阪都可以尽收眼底,这在古建筑中是很少的。
后来才知道,其实真正的大阪城在内战中早已毁于一旦。第二代的大阪城是德川家康把丰成秀吉灭了之后,在他的旧址上建起来的,更宏伟,更坚固,护城河更宽,城墙更厚实。
那时的大阪城应该和现在的版本比较接近。因为上个世纪曾经遭雷电击中,木质结构着火后,楼宇大部分毁坏。后来重新设计修缮才变成这样。当然,现在早已不用像几百年前的那样靠人工砍凿搬运,后人既有钱又有技术,只要你有想像力,想让它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建筑,完全没有问题。
当时我看到的大阪城只是它的华丽与恢弘,并没有其它深刻印象,倒是很喜欢它周边的樱花小道和日式花园。身处其中有种与世隔绝的古朴与宁静,与建筑的风格很贴合。恍惚有身穿和服,脚踏木屐的美丽女子在其中流连。居然有时光穿越了的感觉。
这应该才是大阪城几百年沉淀下来的味道吧?
景点的历史是真刀真枪,历经风雨留下来的陈年旧味,并非随意模仿就能学得来的。最近几年周边的许多小镇都急急地开始旧城改造,不是改新,是改旧。一夜之间几乎所有有河有桥的小镇都成了古镇,把临河的房子改成黑瓦白墙,再在河里放几尾手摇的乌篷船,便是古老的江南小镇了。
去过几个大同小异的古镇,走上拥挤的砖铺的小路,想要看到古迹的心不免有些失落,两旁低矮的屋檐下,全是破墙开店的小商铺,卖着各种生活日杂用品,不禁怀疑难道古镇只是换了模样的商业街?
见多了一些无中生有,篡改历史的景点,没有自己的特色只为占点名人的光,这样的地方自然留不住游客,毕竟人们对景点之后真实的历史更感兴趣,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