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听有书共读蒋勋老师讲座中,有个例子: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在19世纪末建立起来的。这个300多公尺高的铸铁建筑,最早完全没有从美的角度去考虑,它是世界博览会的一个通讯塔。当世博会结束以后,开始出现了两派不同的看法,一派认为这个建筑实在是太漂亮了,它将是人类新建筑的起点。比如毕加索等年轻的一派就联署要求不可以拆掉。另外有一派,以大文豪雨果为代表,觉得这个建筑实在是太丑了,没有存在的必要。
由此觉得美是一个两极的东西。在雨果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觉得美的建筑应该是石头砌成的,是应该有精美雕花雕刻的,而不是这么一个毫无装饰的铸铁的东西,但年仅20岁的毕加索就不这样认为。
由此,美是没有界线,也没有对与错之分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或许也是这个。
美是一个有惯性东西,它在慢慢往前走。比如说当时的埃菲尔铁塔,绝大部分的人都感觉不到它的美,但事实上它慢慢成为了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标性建筑。
还记得我念初中的时候,同学们流行穿白色的帆布鞋,奶奶辈们就很不以为然,好端端的穿什么白鞋呀?都是家里有死了人才穿白色的鞋子。但后来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日常,不仅白色的鞋子,白色的短裤或者裤子,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搭配。而且人们并没有感到它怎么难看?反而觉得是亮丽的,充满青春气息的。
再比如爷爷奶奶们喜欢听《借年》《小姑贤》,父母辈们喜欢听《红灯记》《南泥湾》,而我喜欢殷秀梅那英王菲们,而儿子喜欢的又是周杰伦鹿晗们……
像儿子说的,老妈你再怎么努力,我们之间也是有代沟的。这代沟不一定是隔阂,或许它就是美的惯性,这个东西因为时空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老的旧的紧跟步伐,把差距缩到最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