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大江曲》引发的词坛趣事|李鹏与三峡工程(9b)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李鹏总理乘兴在《中国三峡工程报》发表词作《大江曲》,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报刊作了转载。

谁也没想到,这首《大江曲》发表后除了获得广泛赞扬,还惹来"笔墨官司”"。

2002年7月,李鹏饶有兴趣地披露了他写《大江曲》的经过和作品发表引来的“笔墨官司"。

《大江曲》手迹

李鹏说:1994年12月14日,在三峡工程即将开工之际,我将酝酿已久的《大江曲》交给三峡工程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同志。他问是否可以发表?我说可以在《中国三峡工程报》上发表。作品问世以后,多家报刊竞相转载,以致《大江曲》广为流传。后来,作曲家如著名音乐家吕远,还有一名叫来鹏的年轻音乐家,都为《大江曲》配了曲。著名歌唱家杨洪基为《大江曲》作了演唱。2 0 0 2 年春节, 我还收到著名歌唱家戴玉强演唱的《大江曲》录音带,音质圆润,豪放有力,甚是喜爱。

现在,我讲一讲《大江曲》的内容:

“巍巍昆仑,不尽长江,滚滚东流”,这是首句。长江流经四川,而四川自古号称“天府之国”。于是,我写道:“ 望巴山蜀水, 沃野千里, 人杰地灵,满天星斗”。这里的“星斗”是指四川历史上特别是在我国现代革命史上,涌现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

接下来写三峡奇观:“夔门天险,巫峡奇峰,山川壮丽冠九州。出西陵,看大江南北,繁荣锦绣。”长江奔流,出西陵峡,就进入了平原的开阔地带。这是中华民族经济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两岸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所以我特别写了“ 繁荣锦绣”四个字。

天险夔门

“却惜无情风雨,滔滔洪水,万姓悲愁”。这几句话,可说是本文的一个主题思想。因为,我们在建设三峡工程时,总是把防洪效益摆在第一位,我们讲,三峡工程有着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而在历史上,长江泛滥,使得长江中游两岸的人民饱受洪灾之苦,如1939年大水淹没武汉,1954年再次淹没武汉。可以说,长江虽然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却也带来不小危害。

三峡大坝模型

“众志绘宏图, 截断波涛, 高峡平湖, 驯服龙虬”。这里的关键词是“众志绘宏图”。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一直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都把建设三峡工程作为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并为此作出重大决策。而且,整个三峡工程从规划、勘探、设计到施工, 以至将来发电、完成整个工程都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所以“众志绘宏图”这一句话非常重要。“高峡平湖”,这是借用了毛泽东主席所填的词“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我接下来就讲发电了:“巨轮飞转,威力无穷,功在当代利千秋。”接着就是结尾了:“展宏图,恰逢新时代,万丈潮头。”这就是说,虽然7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就有开发长江水利资源的构想,但是经过了长时期的努力,并未能实施。只有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三峡工程才能够启动。所以“恰逢新时代”就是指改革开放,在“万丈潮头”这样的一个形势下,中国才有能力建设伟大的三峡工程。

开工典礼散场

三峡工程开工以后, 《大江曲》在《中国三峡工程报》发表。有些地方报纸, 如湖北的《长江日报》、上海的《新民晚报》,以及《报刊文摘》都先后发表了我的《大江曲》。因为《大江曲》的格式与“沁园春”相仿,所以《长江日报》发表的时候,就加上了“沁园春”三个字。也正是由于加上了“沁园春”词牌名,就惹来一场小小的风波、小小的插曲。

上海诗词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唐稷先生, 研究诗词造诣颇深,给我来信说:“《大江曲》是气势豪迈、不同凡响的好作品,但按词的要求,平仄押韵与‘沁园春’的词调不尽相合。”而且,他说“李鹏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发表的词《大江曲》,用‘沁园春’的词牌,而又不用其平仄押韵,这是不合适的。”

这件事情看来必须认真处理。幸好我没有将这首词在《人民日报》等全国性的报刊上发表,否则,风波会更大一些。1995年5月31日,我给唐稷先生回了一封信,首先说明《大江曲》不是“沁园春”的填词,《长江日报》转载时写上了“ 沁园春” 词牌,引起了误会。最近《中华英才》画报第118期重新刊登了我的《大江曲》手稿并附上解释,可以起到澄清的作用。我又写道“实话说,我对古体诗词虽然也很喜欢,但读得不多,了解只是皮毛。可是,我基本上赞成贺敬之同志的观点,古体诗和现代诗,不妨并行发展,互相促进”。“在保有古典诗词优点的前提下,创作一些对格律要求不甚严格的现代古体诗词,对写作者来说,难度较小,更为容易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看作是一种古为今用的尝试”。“对阅读者来说,与现代生活比较接近,也许更容易理解”。

同年1 1 月1 0 日, 唐稷先生给我回了一封信,他说“ 读了《中华英才》画报写的文章,才明白《大江曲》是作者不拘旧律的古体新作、古为今用的一种尝试”。他又说,“经查阅《诗刊》1993年第六期贺敬之同志的《贺敬之诗词集》自序文,才大致了解贺敬之的观点,这是当前诗坛诗词革新中迈开的最大的一条路子,李鹏同志支持这种观点,这将有助于诗词革新的讨论”。至此,关于《大江曲》与“沁园春”的这场“笔墨官司”告一段落。

确实,我还写了其他一些古体新诗,多半只要求押韵,而不要求平仄。这些诗抒发了我的情感,有些诗也反映了当时我对某些事物,特别是政治、外交,以及风景名胜的观感。我也不准备去追求旧诗的格律,而将继续采用这种古体新诗又叫“自度曲”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图示:2005年秋,在三峡大坝《大江曲》石刻旁留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