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5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天五、十六勝行修習(分三科) 地一、標

【如是於聖諦中善修習已,於見道所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唯餘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復進修習十六勝行。】

  這個五種修習,現在是第五科。算數修習、悟入諸蘊修習、悟入緣起修習、悟入聖諦修習,現在是第五科「十六勝行修習」,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如是於聖諦中」,這一位像前面這一段文「於聖諦中」,於四聖諦裡邊「善修習已」,你不怕辛苦,你能善巧的這樣修習、這樣觀察。「於見道所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就是有見道、有修道、有無學道;現在說是「見道」,就是初入聖道的時候叫作「見道」,實在是見到什麼?就是見到諸法的寂滅相了,就叫作「見道」。

  這個《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就是《大日經》有一句話,這是密宗的經典。「於諸法本寂,常無自性中,安住如須彌,是名為見諦」就是見道;「於諸法本寂」,這是《般若經》的道理。現在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這是從無常觀、從緣起觀,從緣起中觀無常,通達一切法寂滅相。現在說「於諸法本寂」就是通達這緣起,就是知道一切法本來是沒有,就是有了也還是畢竟空,這叫諸法本寂。「於諸法本寂,常無自性中」過去也是無形,現在也是無形,未來也是無形,「常無自性中」,就在一切法宛然而有中通達一切法寂滅相,你在這裡「安住如須彌」,像須彌山似的,這個東西南北的風不能動它「安住如須彌」,「是名為見諦」,這是見諦。

  所以現在說「於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就是這個「見道」,到了見道的時候,你見到諸法寂滅相了的時候,當然這時候成就了無漏的無我的智慧了,到這個時候所斷一切的煩惱「皆悉永斷」,在這個範圍內應該斷的煩惱都完全斷了;那麼這是什麼呢?就是身見、戒取、疑,主要就是這三個煩惱,這五下分結,那貪瞋還沒斷。五下分結裡面身見、戒取、疑、貪、瞋,這個貪、瞋要二果、三果才能斷掉,斷了五下分結。這個「身見」就執著有我。「戒取」就是外道的這些邪知邪見的這些修行的方法,那不是道。你對於聖道沒有「疑」惑了,沒有疑惑心了。這三種煩惱斷了,「一切煩惱皆悉永斷」。

  「唯餘修道所斷煩惱」,就是修道所斷的煩惱還是剩餘、還沒斷;就是貪瞋和五上分結沒斷。「為斷彼故復進修習十六勝行」,為求斷滅彼修道所斷煩惱,還需要繼續的進一步的修行「十六勝行」,修這個方法。這「十六勝行」是修道的時候,就是初果聖人以後,見道以後修行的法門,這樣子。前邊這阿那波那念是在凡位的時候修,「十六勝行」是得聖道以後修行的方法,是這樣意思。

  這是標出來這個「十六勝行」。這個「勝行」這個「勝」這個字,是殊勝的意思。當然現在他是勝過了前邊的那個見道的修行,現在是修道的修行了。修道的時候這個修行法門勝過見道的法門,就叫作「勝行」,可以這麼解釋。

地二、釋(分二科) 玄一、顯有學行(分二科) 黃一、舉十六行(分二科) 宇一、徵

【云何名為十六勝行?】

  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顯有學行」,從得初果以後稱為「有學」,沒得初果以前還不能名之為「學」,你看這個事情!這分二科,第一科舉這十六勝行,分二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作「十六勝行」呢?

  這是先「徵」。下面第二科是列出來。

宇二、列

【謂於念入息,我今能學念於入息。於念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

  這二句話是總說的,下邊是別說的。就是你在見道之前你這樣修習修行的時候,你念這個入息的時候,你有念,這個如「念於入息」的這個法門,「我今能學念於入息」,我現在還能繼續這樣學習,我能繼續這樣學習念這個入息。「於念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念這個入出息。

若長若短。

  「若長若短」,這以下就是十六勝行開始了,第一個是「學觀息長」。十六個勝行;第一個勝行「學觀息長」,第二個勝行「學觀息短」;這個下邊有解釋。這裡是標出來,標列出來。這個《披尋記》解釋的,就是下面文的解釋。

《披尋記》九二二頁:

《若長若短者:入息出息,名之為長。中間入息中間出息,名之為短。》

  「若長若短者:入息出息名之為長」,由鼻至臍是「入息」,由臍至鼻是「出息」;這個「入息」和「出息」時間是比較長一點。「中間入息、中間出息,名之為短」這叫「短」。就是若知息長;「學觀息長、學觀息短」,這個初果聖人修十六勝行的時候,還是這樣修行的,就是注意這個息的長短,還是這樣的。

於覺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於覺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出息。

  「於覺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這是第三、「覺了」。他在奢摩他修止的時候,他就能夠覺察到「遍身入息」全身都有入息;不是說由鼻、由口有入息;不是。全身的毛孔都有入息,息從全身的毛孔入。凡夫也是這樣子,但是你不覺了;這個聖人他知道了,「覺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就是他能這樣學習,就注意這件事。「於覺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出息」,全身的毛孔都能出,都能有息從那裡出來;這個聖人能有這個智慧,能有這麼深的定力,能覺了這件事。

  這是「學觀息遍身」,這是第三。

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

  這是第四個,十六勝行裡這是第四個。「於息除身行」,這個息能除這個身行,這個入息出息就是身行;現在是能除這個身行,「除身行」是在入息的時候,那就是沒有入息了;「我今能學息除身行的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就是這個「出息」能除身行,也就是能除這個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能學習。

《披尋記》九二三頁:

《息除身行入息等者:謂於入息、出息、中間暫停息處應知。》

  就是入息出息中間,暫時「停息」的地方。入息、中間入息,這都是算是「入息」;出息、中間出息這都算是「出息」。這個入息和出息之間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沒有息,也沒有入息也沒有出息;這個地方就叫作「除身行」。

  就是前邊我們講這個阿那波那念的時候,說有一個空位,說個空位的那個地方,就是這個意思。在那裡講說是中間的入息、中間的出息叫做空位,這樣講不對的,這樣講不對。就是那個地方也沒有入息,也沒有出息;也沒有入息、也沒有中間入息,也沒有出息、沒有中間出息,這四個息完全沒有。那個時候叫作「暫停息處」。那一個地方就是沒有「身行」了,就是沒有入息,沒有出息了,這四個息都沒有了,那個地方就是「除身行」。若是我們現在你修數息觀,你覺察不到這件事,覺察不到;現在是初果聖人。前邊那個地方說到這個「空息位」,沒證得初果之前也覺察到那裡了,覺察到有這一點。

  這是第四。
(2018.6.2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公司定制了一套管理系统,和我对接的是软件公司的两个男生。经过反复沟通需求,系统落定,不禁感慨他们的强大,只要写写代...
    溪南客阅读 1,547评论 1 4
  • 很高兴我能变成目前自己喜欢的自己,也很高兴我能在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后碰巧在不错的时间遇见你。 1. 我挺喜欢咬人的...
    平和岛蹭阅读 3,770评论 0 3
  • 鄂北市北部农村,地势偏远,山清水秀,民风彪悍。打人命,是这里千百年的传统。小时候,常听爷爷说起一些“打人命”的故事...
    断鹂阅读 8,556评论 204 121
  • 同窗友,情深厚。几回豪饮杯中酒。方年少,人心燥。万事如云,醉犹胡闹:吵,吵,吵! 年华走,俱成叟。意投情合人依旧。...
    懦愚阅读 4,053评论 19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