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大部分天生都有一个缺陷,容易在“数量级”上犯糊涂,导致判断错误,并不以为然!
比如说,很多人担心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害。但实际上呢,阳光的辐射比手机高了几百倍,也就是高出了两个数量级。如果担心手机辐射,还不如做好防晒。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犯数量级的错误呢?
卓克老师的讲解是这样的!
在数量级的估算上出错,听着好像是做错了数学题,其实这是一个我们观察事物方法上的失误。
尤其是在评论一个新东西,或者新现象,它是95分还是60分,还是15分差到没边呢?或者是这个东西对身体有没有害处呢?
要做出正确的评价,需要正确把握数量级。
数字的数量级
有个很古老的传说,那时候象棋刚刚发明出来,阿拉伯的一个国王一下就迷上了,觉得应该重奖发明这个游戏的人,结果发明者来了,他让人家提要求,人家说棋盘上第一个格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2粒,第三格4粒,第四格8粒,这样类推下去,最后一个格也放满,最后把这些麦粒奖给他,国王欣然同意,觉得这个人很厚道,不漫天要价,结果按照这个规律装麦粒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全国粮仓里的麦子也不够用。
这就是典型的数量级上的错误。
尺寸的数量级
珠穆朗玛峰约8844.43米,马里亚纳海沟约10898 米,最高最低的两个地点,落差快20公里了。所以人们容易觉得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但这种凹凸不平的程度是多少?
咱们可以算算,地球直径是12800公里,珠穆朗玛峰这个最高点比海平面高8.8公里。
如果我们把地球比作一个篮球,珠穆朗玛峰相当于篮球上的什么呢?
篮球分室内和室外的,室外的因为地面是水泥的所以磨损大,表面就是大颗粒感的胶粒。但这个胶粒实在太大了。
室内篮球,比如正经的比赛用球,斯伯丁的,它表面有很细密的小颗粒,每个高度大约0.2毫米,是为了增大手和球的摩擦力。
篮球表面的小颗粒
这0.2毫米大约就是珠穆朗玛峰对比地球的高度。
只不过如果把地球想象成篮球,在这个篮球上只有几个颗粒是0.2毫米的,其它的比0.2毫米都要薄。
所以地球上山脉海沟造成的凹凸的程度,是远比不上一个正经比赛规格的篮球上的那些胶粒的,我估计有不少人都没想到原来地球表面是这么光滑。
那为什么会犯数量级上的错误呢?
大都是因为只留意到那些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或者是观察得太浅显了。
比如当我们问到拥有珠穆朗玛峰的地球有多平坦的时候,我们更多想到的不是地球的尺寸,而是那些更容易被理解,更容易被刺激,更明显的那些高不可测的山峰的样子。
还有那个国王,他被要求每个格递增式地奖赏麦粒时,他体验更直接的是前几个格里,几粒,几百粒那些不起眼的谷物残渣。
所以凡是涉及到要下判断和作评论的时候,如果能在一开始就下意识地去考虑这个东西在完整的图景里是什么尺寸,就能避免在数量级上犯错。
危害的数量级
我们举几个常见的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感觉腹部难受,持续好几天都没缓解,去医院大夫就会建议你拍个 X 光,可是有人就会担心 X 光辐射致癌,这就是在危害的数量级上犯了错误。
但如果你只是单一的看 X 光有害无害,当然有害,否则就不会让人避免照 X 光了,也不会让那些工作人员穿上铅服了。
但这个 X 光的害处,和那位病人腹部的症状不明,就这么拖着不去治疗比起来,风险要小多了。
不明的腹痛,有慢性炎症、结石、心脏病、梗塞、穿孔、肿瘤、疝气,这些要发作起来每个都可能要命,所以医学影像就算有害,对死亡的贡献率也比前面那些小好几个数量级。
还有手机的电磁信号,有人说这个辐射有害。
那它有害没有呢?
这还真说不准,说不准,那就是有可能呗!所以它就是有害,但这个问题真的不能这么想。
因为手机的发射功率也就是1瓦这个数量级,之前咱们也说过,阳光的辐射功率每平米是几百瓦这个数量级。
所以如果你很担心手机辐射的话,首先要躲开一切阳光,然后你再谈怎么降低手机的辐射危害,因为阳光比手机辐射的危害多几百倍,这就是两个数量级。
每一个站在珠穆朗玛峰脚下的人,都会发出平生最大的感叹,这一点不稀奇。
但如果我们评论的是整个地球的光滑程度,还是要警惕那些最浅显最直接的感受遮住我们的判断力。
那么问题来了!
在我们生活里,有没有一些非常典型的,在数量级上犯错误的例子呢?
这个可以有,一定有,一定可以有的哦(´-ω-`)
对CEO和公关负责人来说,最大的噩梦莫过于公司的品牌突然遭遇了重大的负面危机,因为这种负面危机对一个公司而言太过致命。所以,也就难免会看到删稿等成为很多公司公关的重要工作之一。当然,教科书上的做法一定是,你要老老实实地道歉,然后寻求补偿的方法。
比如下面这个商学院经常会提到的案例:
1982年,世界500强公司强生遇到了一个危机,在商业史上堪称最著名的品牌和公关危机之一:美国的芝加哥地区发现有6个人因为服用强生公司的知名产品“泰诺”止痛胶囊中毒死亡。
强生公司的应对是,马上组建了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七人委员会,要求在5天之内召回市面上已有的价值近1亿美元的药品;然后,花费50万美元通知医生、医院等渠道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停止使用泰诺。同时,公司声明会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和媒体调查这件事。
最终,包括监管部门和媒体在内的机构都确认,这起事件是因为有人蓄意破坏。然后,强生公司再次耗费巨资,重新设计泰诺止痛胶囊的包装,新的包装更加难以被外力破坏,更难被添加药品之外的其他物质。之后,公司重新把泰诺投向市场。
今天,强生仍然是一家500强公司,泰诺也仍然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止痛药品牌。这个巨大的危机并没有影响到强生和泰诺。
当然了,到今天为止,只要去搜索,仍然能看到强生有召回产品的新闻出现。而且,这种产品召回行为也是很多大公司都有过的,包括一些非常知名的品牌,比如大众、奔驰、宝马。
为什么这些严重的负面事件,并没有损害这些知名品牌呢?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例子在前面,仍然会有公司在品牌遭遇负面危机时,选择对抗,或者干脆祈祷大众能迅速忘记这件事情呢?
知名营销人华杉和华楠说,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认清楚品牌的本质。
按照他们的说法,品牌成立的根本,是为了降低社会的监督成本。对品牌出事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品牌的使命就是为了应对出事,不出事就不需要品牌。”
公司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说法,公司是社会的器官。公司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但是,问题是,正像世间所有的事情一样,公司不可能不出事。
用华杉和华楠的话说:“这世上没有不出事的人,也没有不出事的企业。太阳那么伟大,还有日食的时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出事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问题,是大事、小事的问题,出大事也是必然的,也是个时间问题。”
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出事,必然会对整个社会,尤其是产品和服务的使用者,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为了解决企业出事,以及出事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人类社会就发明了品牌。
品牌对整个社会的功能有两点。第一点是,既然是品牌,说明它出事的概率会比较小。第二点是,出了事情之后,社会会更容易惩罚它。
是社会需要品牌,而不是品牌自己建立了品牌。品牌是一种对社会有利的风险机制。
为什么会这么说?
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重复博弈。所谓重复博弈,相对的是单次博弈。我们先说说单次博弈。比如你旅行的时候,经过路边的一个饭店,在饭店里吃饭。你以后可能再也不会到这家饭店来吃饭,这家饭店也不指望你成为回头客,这就是单次博弈。单次博弈里面,饭店老板就有冲动要“宰客”。因为他不认识你,之后也不会再碰到你,不会遭受你的惩罚。
但是重复博弈就好像你每天都会去楼下的水果店,水果店老板就不会短斤缺两,也不会向你要高价。因为你们每天都要见面,每天都发生买卖行为。你可以以后再也不来了,或者劝其他人也不要来,用这些方法来惩罚这家店。
品牌就像是你家楼下的水果店。一个公司建立品牌,就是希望建立好口碑,希望你做回头客,让尽量多的人做回头客。所以,企业建立品牌,就是在创造用户给它重复博弈的机会,同时也给了用户惩罚它的机会。
而且,品牌越知名,公司越大,你惩罚它的成本就越低。如果品牌愿意接受惩罚,那就说明,这个品牌真的愿意跟你玩这个重复博弈的游戏。
所以,华杉和华楠说:“品牌的生命力就在于接受惩罚。”
这就是品牌的游戏规则:当你出事的时候,你要痛痛快快地接受惩罚,老老实实地付出代价。这样做,不但证明了你的确是在真的做一个品牌,愿意为此接受惩罚;同时,也可以让品牌升值,因为你接受了出错的检验。
而如果你想推卸责任,逃避惩罚,那你的品牌就会蒙受损失,因为你经受不起出错的检验。“企业总以为品牌出事是丑闻,其实出事不是丑闻,掩盖才是丑闻。召回不是丑闻,是光荣”。
总之,按照营销高手华杉和华楠的理论,品牌的本质是,企业通过建立品牌,创造重复博弈,给消费者惩罚企业的机会。品牌犯错的时候,如果消费者能惩罚它,则品牌生效;如果品牌逃避惩罚,则风险机制失效,品牌失灵。当品牌犯错的时候,正是检验品牌机制的时候。
一类非常高大上,他们集中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做的产品也都更“高大上一些”,他们会经常出现在媒体上,大家也相对更熟悉;
另一类非常接地气,他们从从三四线城市起步,到今天公司总部也仍然放在三四线城市。但正因为如此,他们非常熟悉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比如说,很多人感觉闻所未闻、但却非常赚钱的服装和快消品牌。
甚至在互联网行业也曾有过类似的说法。有人就曾经描述过两类互联网创业者,一类是非常接地气的互联网创业者,可以到富士康工厂去做卧底,以了解用户;另一类从美国留学回来,对硅谷非常熟悉,但因为不接地气而屡屡失败。
我们形成这种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事实,不是没有原因。
因为中国实在太大,这个国家实在太多元、太丰富,或者叫发展不均衡。曾经有一种说法:中国这条巨龙,它的龙头在21世纪,但是龙尾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年代。
北上广深这些城市的人均收入、消费水准、繁荣程度,同全球最繁荣的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低线城市和乡村地区,宛若另一个陌生的国度。
这也是早年很多人对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最多的忠告:不要把中国看作一个市场,而要把中国看作好几个市场,分别制定市场策略。
对应到本土,因为每一个企业家的成长背景、受到的教育、对不同用户的理解程度不同,当然就会出现我们上面说到的现象:高大上和接地气。有些人非常擅长为大城市的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有些人非常擅长为三四线城市更大规模的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不过,新一代的领导公司和创业者,其实已经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举个例子,中国用户量最大的应用中的两个:快手和拼多多。
快手是一家短视频平台,拼多多是一个电商公司。很多人用魔幻来形容这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足够接地气,它们都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
但是他们的创始人和CEO是什么背景?
快手的创始人兼CEO宿华,清华大学毕业,曾经在硅谷的谷歌公司工作;拼多多的创始人兼CEO黄峥,本科浙江大学,在美国读硕士,2004年加入谷歌。
他们接受的都是精英教育,在全世界最高大上的公司工作过。创业时,他们遵守的也全是硅谷的规则,拿的是一线投资机构的风险投资,总部分别放在了中国最大的城市北京和上海。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一个超大规模的用户人群拥有着深刻的洞察,并且做出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用户量最大的产品。
有一个词语叫“击碎次元壁”。宿华和黄峥都是击碎次元壁的典型。他们都突破了自我。
顺着这条线索再往后面看,我们其实能看到一代新的中国商业精英的崛起。
他们同之前我观察和采访过的中国商业精英相比,个性要更加鲜明,特征也更为明显。比如:王兴(1979年)、张一鸣(1983年)、程维(1983年)、黄峥(1980年)、张旭豪(1985年)、宿华(1982年)。
这些人都出生在1980年前后。他们创办的公司估值都很高,都达到了百亿美元规模。其中程维创办的滴滴出行,根据公开市场的估值,已经是全世界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在600亿美元左右。支撑着高估值的,是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拥有海量的用户。其用户规模之大,是此前绝大多数公司都难以想象的。
他们的共同特点,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其中一个:他们都接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都对硅谷的模式和游戏规则非常熟悉,其中一些人还有过大公司的工作经历;他们开始创业时,选择的也都是硅谷的模式,借助风险投资的支持,迅速扩大规模;与此同时,他们又都拥有着对海量用户的洞察。他们都抹平了“高大上”和“接地气”之间的鸿沟。
第二个特征是,这一批创业者,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都非常强。而且,他们是拥有了自己比较完整而且独特的世界观的一代创业者。
当然了,这种世界观可能未必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世界观。和硅谷热门公司的创业者一样,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工程师出身,推崇算法、理性、技术。而且他们中很多人会不加掩饰地表达这一点。
让快手浮出水面的刷屏文章《中国底层残酷物语》,其实就能体现这种世界观之间的冲突。快手CEO宿华的世界观是,希望借助技术的方式,去平等记录所有人,让此前很多没有机会被记录的人,也能用短视频记录下来。用快手的话说,生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的生活都值得被记录。他不认为只有精英、明星才值得被记录。他认为这也是一种不平等:注意力的不平等。这就让快手上呈现出的短视频,同我们平常在电视、门户网站上看到的内容完全不同。不再是光鲜亮丽的内容,而是真实甚至有些夸张的内容。
拼多多也是同样。拼多多的CEO黄峥喜欢说,拼多多是少数人的消费降级,多数人的消费升级。但是一个经常逛天猫、京东的电商用户,更不用提经常逛奢侈品商场的用户,显然就会被拼多多上的商品和商品价格吓到。
因此,这些公司崛起的背后,都有很强的价值观的颠覆性在里面。
今日头条是算法推荐,因此完全去中心化;推演到极致,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其实是对人们用餐的方式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你不需要自己做饭吃,不需要到餐馆吃饭,最后这个古老的行业会被改变。滴滴同样也是。
这其实也是他们引发争议的原因。
第三个特征是,他们真的是天生全球化的一代。
全球化当年对于联想、华为这样的公司,都是非常吃力的。但是对这一代公司却是自然而然的。这跟这些创业者接受的教育有关,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懂英文,也熟悉硅谷公司的思维方式。也跟他们的业务表现有关。滴滴和今日头条在海外的扩张,其实已经很惊人了。大疆无人机的主要市场在北美和欧洲。
更惊人的其实是一些游戏公司。因为苹果的iOS商店、谷歌的安卓商店以及包括Facebook和推特这样的全球性社交网络,提供了绝好的内容分发平台。所以,一家中国游戏公司,他们的游戏最早可能是在日本的应用商店上线的;他们的营收很重要的部分可能来自Facebook的开放平台。
当然了,因为风险投资的缘故,他们都是美元架构。他们的投资人都是全球性的投资人。这也有利于他们的全球扩张。
第四个特征是,这些公司可以说是第一代集体创新性的公司。
之前的中国企业家们都很厉害。
我们看第一代有代表性的企业家,柳传志、张瑞敏,包括稍晚一些的李书福。他们领导的公司,都是所在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一个很重要的路径是:在全球产业变迁和大洗牌时,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的收购,成为全球领先公司。
我们都很熟悉,联想通过收购IBM的PC业务,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海尔收购了通用电气的家电部分,它也是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吉利则收购了沃尔沃,在2018年,李书福还成为了奔驰的重要股东。
这三个行业,个人电脑、家电和燃油车,都是在经历产业变迁时,中国公司超车西方公司的。
第二代代表性的企业家是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他们是今天如日中天的BAT,也就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的创始人。
他们起家的业务分别是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和搜索。在公司成立后的二十年左右时间里,他们都加入了很多创新。然后,分别在中国本土市场,击败了跨国公司比如eBay、微软(MSN)、谷歌。它们也都跻身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行列,尤其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可以说让硅谷巨头也刮目相看。但是这三种业务形态,其实也都是硅谷公司率先开始做的。而且他们在美国也都有对标的更为全球化的公司。
但是在1980年前后出生的这一批创业者要不同。包括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美团、饿了么、拼多多、滴滴等公司,他们的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是原创的。而且,全部达到了西方同类公司没有达到的规模。除了滴滴,他们在西方并没有完全对标的公司。其实滴滴早期的模式同优步是完全不同的。两家公司是在竞争中变得越来越像。
过去几年,这么大规模的百亿美元公司的涌现,其实是硅谷的投资人也很羡慕的。
第五个特征是,这批创业者,身上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身上的“无限游戏”精神。
这个说法出自《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这本书。这是一本哲学书。书里把游戏分为两种: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的目的是分出输赢,结束游戏。这是商业竞争中最常见的形式。
无限游戏的目的是扩展边界,让游戏继续。
我们看到的这些新一代领先公司,身上都有这种特质。美团不断扩张,围绕着生活服务,进入到旅游、酒店、打车;滴滴在沿着汽车产业向上下游扩展;饿了么在被阿里收购之前,其实在新零售如便利店、无人货架上都有很深的布局;今日头条在内容的各种形态上都在布局,比如图文阅读、问答、短视频等。
它们不是那么着急要分出胜负,而是在不断地拓展边界。
想玩无限游戏其实是有一个大的背景的:资本的耐心。这也是这一代创业者的幸运之处。资本已经可以允许一家公司,在不盈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完全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去扩张自己的业务,扩大自己的用户规模。当然,前提是你的增长要满足投资人的期待。
以上就是我观察到的,新一代的中国创业者身上的特点:
他们接受了精英教育但是非常接地气;思考力很强,拥有自己的相对完整的价值观;业务、资本结构和思维方式都是全球化的;集体创新;以及,享受无限游戏。
正是凭借这些特征,新一代的创业者,能够击碎“次元壁”,能够获得海量的用户,能够同时兼顾高线城市和低线城市的用户需求,真正分享到超大规模用户的红利。
而且,我认为这不仅会在互联网上表现出来。其实美团、饿了么、滴滴显然已经不能单纯理解为互联网公司。这种趋势在消费品牌上也会表现出来,只不过今天还没有那么明显。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新一代创业者的一些观察。我相信,假以时日,这些年轻一代的创业者,会破除一系列我们对中国公司的偏见:关于创新能力的,关于价值观的,以及关于全球化的。
职场建议
美国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Thomas J Peters)说过,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重塑自己,让自己的价值被认知。而想要塑造品牌,第一步就是认清自己的起点。在《深潜:10 步重塑你的个人品牌》这本书里,美联社、《财富》杂志公认的“品牌专家”多利·克拉克(Dorie Clark)就提供了几个帮你认清自己的方法。
克拉克认为,在塑造个人品牌之前,你首先要清楚你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以及别人平时是怎么谈论你的。你要知道现状和未来目标之间的差距,这十分重要。就算你还不太清楚未来的方向,先列一份“个人品牌清单”也有很多好处,它可以帮你看清楚自己的独特优势,让你知道自己在哪些职业领域可以有所作为。
那怎么才能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呢?第一个方法是,进行一次全方位访谈。克拉克说,全方位访谈最好请一位顾问来帮你做,顾问会采访你身边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你的老板、同事、下属、客户和供应商,然后整理一份关于你和你的职业表现的真实反馈记录。请顾问替你来做的原因是,顾问一般是用匿名的形式来收集数据的,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说出自己的建议。
当然,如果你不想请顾问,也可以自己来收集信息。首先,你要列一份清单,这个清单上的问题能让你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认知。高管教练迈克尔·梅尔彻建议,最好是问“成对的问题”,比如,你要是问对方自己的“优点是什么”,同时也要问“缺点是什么”;如果你问对方觉得你“适合干哪一行”,也要问对方认为你“绝对不适合干哪一行”。这种模式更容易让人给出全面的建议,毕竟人们不想只提批评意见,这样会显得太消极。在提问的时候,最好的问题就是跟你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书里提供了一些问题供你参考,比如,你可以让对方用三个词描述一下对你的印象;或者问对方,如果他不知道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会怎么评价你。
其次,确定你要从哪些人身上获得反馈。如果你打算自己完成评估,就要把重点对象放在值得信任的朋友、同事和家人身上,因为他们更了解你,你也相信他们的反馈是诚实的。
接下来就是邀请受访人了。梅尔彻建议,一定要明确告诉受访人,你希望能够专门留出一段时间对他们进行访谈,而不只是普通的家常闲聊,同时告诉他们你为什么这么做。通常来说,面对面的访谈得到的答案比较好,因为如果有什么地方不清楚,或者你想进一步了解某个回答,可以实时跟进。而且,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进行访问,最重要的是你要强调你非常希望得到诚实的答案。这里有一个让朋友说真话的诀窍,就是主动为朋友提供线索,这样他们就不是第一个提出消极观点的人了。你可以说:“我之前得到了一些反馈,大家都说我偏向于战术性思维,而不是战略性思维,我想知道你们是不是也发现了这一点,或者你是怎么看的?”当你自己先把缺点提出来时,其他人就能畅所欲言了。
第二个方法是,创建焦点小组。除了面对面访谈的方式之外,你也可以组织一次小型焦点小组座谈会。不过,这个方法只适用于你要采访的人都离得比较近的情况。它的优点在于,大家可以进行头脑风暴,激发群体智慧。你可以把朋友或同事聚在一起,8到10名效果最好。你要告诉大家,你希望就个人品牌的事情对他们进行访谈,希望得到诚实的反馈。
第三个方法,管理网络形象。如今,很多人的个人品牌体现在网络上。你找工作的时候,你的雇主可能会对你进行基本背景核查,借助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就可以看到你在网络世界的个人品牌。所以,为了管理你的网络形象,首先要审查和清理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个人痕迹。它的重要性远超你的想象。
第四个方法,从硬性数据中找线索。你可能还有一些其他人评估你职业表现的硬性数据,也就是你在现有工作或者上一份工作中得到的绩效评估。虽然不是所有的雇主都愿意为你的表现做一份评估,但在比较大的公司里,你很可能会获得一份关于自己职业表现的书面记录,如果你申请过读研究生或者某种特别的奖学金,可能会有其他人为你写的推荐信,这对你的个人品牌也很重要。
最后是进行数据整合。要全面考量你收集到的信息,不要过于看重某个人的观点,你要寻找的是别人对你的整体印象。你可能会一直记住某些消极的反馈,其实这种反馈杀伤力很大,甚至会让你对自己总体形象有错误的认识。所以你要记住,你寻找的是整体认知。
接下来,在考虑到从所有渠道获得的反馈信息的情况下,问问自己以下这几个问题:人们用什么样的褒义词和贬义词形容你?人们认为你具备什么技能,或者缺乏什么技能?关于你本人或者你的个人品牌,人们最常谈论哪一部分?然后思考一下自己听到的内容,并仔细想一下,你希望人们把自己和哪些词联系在一起。这样,你就能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以上就是帮你认清职业起点的几个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