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拼多多公布了第二季度财报,总营收为72.9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69%,过去12个月GMV为7091亿,过去12个月活跃买家4.832亿,同比增长41%。
这一数据公布后,一些人叫好,但对数据产生怀疑的人也不少。毕竟财务指标的统计方法具有很大的主观空间,加上在美国上市的季报都不需要审计,做出漂亮的、超出市场预期数据并不难,其好处更是一大箩,对于烧钱的企业来说,漂亮的数据可以让公司更容易从投资者手上拿到钱,而那些持有股权的员工,也更容易接受现有工资,因为工资与股价上涨带来的好处相比只是小头。
去年,美国投资机构Blue Orca Capital发布报告,对拼多多的财务数据提出质疑:一是营收虚报,Blue Orca Capital认为拼多多的净亏损为6.89亿元,这比披露给美国投资者的亏损额高出65%。二是低报员工成本。Blue Orca Capital估计其2017年实际人力成本为7.16亿元,比拼多多在SEC财务报告中的员工成本高出4.89亿元人民币。三是GMV被夸大。拼团失败、订单被取消,均被拼多多计入了GMV,因此认为拼多多声称的GMV数据有很强的误导性。也就是说,刷单数据也有可能计入了GMV。
GMT Research分析师史蒂文森(Nigel Stevenson)则指出,无论拿到优惠券的消费者有没有使用都被计入拼多多营收,而这部分占据拼多多总营收的三分之一,这套统计方式堪称“奇葩”。
最新引起质疑是其活跃用户数,一个以销售低端伪劣产品为主的平台,活跃用户竟然超过中国总人口的1/3,这让很多人怀疑其2019年二季报中有水分。拼多多主要用户在低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但是就算五环外的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其实也可以算出你通讯录中的朋友有多少比例使用过拼多多,随便问问身边的人,这个数据高的20%多点,低的不到10%,怎么算也难算出会有4.83亿活跃用户。
不过,与令人生疑的统计数据相比,更让人担忧的是其倾家荡产“买用户”的经营模式。2018年四季度开始,拼多多月活用户的增速已有所放缓,单季度增长3300万,2019年第一季度增长2480万,均未达到2018年Q4之前单季度净增超4000万活跃用户数的水平。今年第二季度,月活用户数增加了3990万,看似有不错的成绩,但主要是“百亿补贴”在起作用,而这些用户的粘性会非常低,如果公司不从根本上改变其售价平台的公众认知,新吸引的用户可能会继续流失。
为了吸引高线城市用户的关注,拼多多吸引了一些品牌商品进场,以补贴的方式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其结果是卖的越多亏得越多,为了1块钱的营收增加的补贴甚至超过1块钱。如果商业模式可行,早期在营销方面加大投入是必要的,不能纠结于其短期盈利,毕竟很多互联网企业早期都是这么做的,但问题是那些被“买”来的一些“高价值用户”早就知道拼多多的存在,甚至很多人曾经下载过拼多多的APP,只是出于不能接受其低劣假冒产品充斥而卸载掉了,通过巨额补贴亏本销售品牌货可能会把这些客户重新激活。
证券专业分析人士Charlie Chio指出,二季度MAU增长超过了新增名义用户,大概率说明拼多多在经历很长时间的洗量之后,又重新迎来了之前卸载的用户,这些用户是哪里来的,显而易见。
其实在拼多多发布财报之前,美国花旗银行就很中肯的对其发出过警示:拼多多将面临用户增长放缓的压力。其独特的“团购“模式也难以扩展到其他垂直行业,如何保持现有用户持续”拼团“的热情也是拼多多将面临的巨大挑战。花旗银行认为,随着中国新电商法的实施,对电商平台商品质量要求更高,监管更趋严格。拼多多平台上不断爆出的假冒伪劣商品将使得拼多多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持续面临索赔、诉讼及舆论风险。
当然了,拼多多对了于这些警示和提醒一向是置若罔闻的,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拼多多一干创始人的IQ都不低,不会不知道“向善与沉淀”。但遗憾的是大伙投入的都是真金白银呐。资本是没有耐心的,投资人就希望金钱如伟哥,上一分钟投入下一分钟就勃起。于是拼多多就这样带着“造假的原罪”出生而且一路狂奔也就不奇怪了。
话说十遍淡如水,对牛弹琴总枉然。说到底等待别人来救赎的人,恐怕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救赎,能救赎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
具体到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提供合法的好产品,为用户提供长期价值,才是唯一健康的发展模式,售卖假冒伪劣,或通过补贴式低价倾销,最终会走上死路。
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规律,谁玩弄规律,最终会规律玩死。拼多多,不信你就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