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1 周六
*估计孩子快下课了,出门买东西的我,想着和孩子一块儿回家吧,于是顺路去等孩子。在教室外面,听到孩子和同学说话的声音,我支起耳朵听听,几个孩子好像在聊天。
“怎么聊天说话了呢?怎么不知道见缝插针的利用时间,高效专注的学习呢?怎么那么容易受别人影响,人家一说话就接腔呢?”我脑子的念头开始嗖嗖的飞,情绪有点冒头,心里的感觉,不是很舒服。
我想着,等会儿路上跟孩子谈谈这个问题吧。
随即我又苦笑了一下,根据我对自己的了解,我心说,因为我心里带着对“说话聊天”这事儿的标准和预设,和孩子谈的时候,百分之九十九,我就会不自觉的语气神情严肃,不自觉的带着指责否定和要求。这样的谈谈,不会有啥好效果,基本上最后还得惹的两人不痛快。
*好在有了这份觉察,让先暂停了一下。我先来了几个深呼吸,不让自己被脑子里嗖嗖飞的念头,以及由这些念头引发的焦虑担忧质疑的情绪,拉拽的太远。
我在想,等会儿还和孩子谈不谈这个话题?要是谈的话,怎么谈?
*脑子里突的闪出前一段看到的一句话:
学着去接纳自己/他人的“不能够”“没做好”“没做到”…
而不是去质疑去指责你为什么“不能够”“没做好”“没做到”!
(虽然是前一段看到的,但我觉得倍受触动,这段时间也会有意识的想起和用此有意识的提醒自己。看来,再好的道理或方法,就是知道,就是再有触动,若是平日里不想不用,到了想用该用的时候,还是跟不上趟。只有想和用的次数多了,才会越来越用的熟练。)
*此时,这句话冒出来,让我刚才还很强烈的想对孩子指责说教的情绪,顿时平息了不少。
转个念头想想,我在单位,埋头忙了好大一阵子工作后,是不是也想换换脑子放松一下?
在我能应对手边的事情而且还有余力的时候,同事若是说个有趣的,我正好也知道的话题,我是不是也想接上几句?
若是我在家或在单位,好半天没有吭声说话,没人和我或听我说话,我是不是也想找机会满足一下我想说话的,想与人交流互动的需要?
*这么一想,我又觉得,孩子在老师不讲课了,让学生们排队检查课测和作业的时候,和同学们说个话聊个天,很正常啊,没什么呀。
难道非要孩子是个只知道或是只能争分夺秒看书写作业学习的机器人么?!
呵呵,你说大脑奇不奇怪。同样的事情,怎么说怎么有理。角度不同,心态不同,解读就不同,随之而来的情绪反应也不同,接下来的应对模式肯定也不同了。
当我认为,“说话聊天”只是个小小的放松方式,而不等同于“懒散,不专心,不认真”,不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改变的毛病”的时候,我的焦虑担忧的情绪,也缓解消散了一大半了。
*孩子收拾好东西出来,我迎了上去。当然,这会儿的脸色语气,可不是刚才想指责想说教时的严肃紧绷,而是带着理解,带着心疼(孩子都上了一天的课了,就放松那么一下,多不容易啊。)带着认可(他还会自己调节,知道什么时候能说能聊,什么时候不说,多自律,多好啊。),这样的感受下,和孩子说话的神情状态,自然柔和很多。
*越来越觉得,有一份接纳的心态,是多么多么的重要啊。
接纳而不是抗拒,才会有进一步的心力和容量,去转换念头,调整心态,去尝试着了解,理解哦。(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不论是对事情还是对结果…都是如此啊。)
*从群里把老师的一个分享,转发了过来。
对此特别有感觉,也想借此多提点自己。
看到哪些是自己的预设,评判,期待,觉察自己是不是想控制了,是不是在自以为是了…
看到及觉察,同时,尝试着把那些放下一点,尝试着让自己多接纳一点。
不断的练习,肯定会有惊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