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古装戏出来,够不够用心,其一就是去看他剧中的服饰有没有用心考究,特别是古代封建官员等级分明,根据不同品秩,官帽样式、服饰的颜色、饰物、鞋靴均不同。
那这些服装有哪些讲究呢?
首先我们先明确几个概念:
关于官服
官服就是官员所穿的服装,有朝服,公服,常服之分。官服最常见的就是圆领袍加乌纱帽,此为常服。明代常服有补子,双禽。前期为唐乌纱帽式样,类似八字,韩剧中常出现,补子为金线所绣。洪武二十六年后为园直角,补子一般用织造和刺绣两类方法制成,但在织造方法中主要又分两种,一是缂丝,另一是织金或妆花。织金和妆花一般是将补子部分与地部同时织出。缂丝和刺绣一般是先另外缂成或绣成补子形式,再缝缀于服装上。
宋代 官服
宋代 官服
元代 官服
明代 官服
清代 官服
关于朝服
朝服,又称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裳制,东汉以后的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朝服也被汉文化圈国家广泛采用,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琉球均制定了朝服制度。
朝鲜世祖
关于品服
封建时代官史所穿的公服,亦称"品色服",出现于我国隋代。古代官员分为九品,凡是有品级的官员称为品官。品官等级不同,其品服的颜色、形制、质地也不同,以示尊卑。
《唐会要》:"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大红),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
《明史·舆服志》:"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钑花,四品素金,五品银钑花,六品七品素银,八品九品乌角。"不同朝代,文武官员品服礼制也有所不同。
关于补服
补服,又称"补子",是从我国的明朝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补子用飞禽代表文官,用猛兽代表武官。其源似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有关。
《太平御览》卷六九二引《唐书》:"武后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袍,以赐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 ……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
明代君主专制加强,因此,对服色及服装图案有具体严格规定。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
《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
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与明代的补子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文官绣单只飞禽,武官绣猛兽。补子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非常艳丽。
清代对补子的规定是:一品,文鹤、武麒麟;二品,文锦鸡、武狮;三品,文孔雀、武豹;四品,文雁、武虎;五品,文白鹇、武熊;六品,文鹭鸶、武彪;七品,文鸂鶒、武彪;八品,文鹌鹑、武犀牛;九品,文练雀、武海马。此外,都御史、按察使等,均绣獬豸。
清代 文官 补子
清代 武官 补子
明清时期的补子是随着官职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
常天书院
常天书院秉承着“心如清水,身寄常天”的基本理念,始终以赤子之心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艺术价值,并让学员们发掘自己的艺术创造力。
常天书院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独特方式,系统教学,课程形式灵活多变,主攻书画培训课程、文化荟客厅与文化交流活动三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