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朋友,最近开了个公众号,每天不定时更文,有时是小众的诗歌,有时是隽永的散文,时而写自己的故事,时而写身边的见闻。他不但自己卖力地在朋友圈宣传,也说好话请别人代为转发。虽说工作之余弄这个十分辛苦,牺牲了不少业余时间,倒也斗志满满乐此不疲。他常和我谈及,他挺羡慕那些阅读量过10万的公号,也佩服那些优质作品不断才思过人的写作者,表示自己也想达到那个“小目标”。
不过最近两天没见他在朋友圈推送,因为一直有加关注,我便微信问他是怎么了?他说他遇到瓶颈了,写作时颇觉笔下枯竭,写出来的东西,自己很不满意,他也不愿不负责任地拿这样的“作品”,去唬弄关心自己的读者,那无异于对别人时间的“谋财害命”,心里反而会更愧疚。处在这样的矛盾中,他深感苦恼,又不知道怎么从这种窘境里挣脱。
我想了想,敲了一句话过去:低质量的输出,不如高质量的阅读。
见他表示认同,出于职业习惯,我又接着说,你也知道,写作这种输出,真心需要强大的阅读量作后盾,否则必然有后继乏力之感。我注意到你最近忙着写作,阅读明显少了很多,这也难怪,此长彼消,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有限,要做到兼而顾之,不是那么容易的。
他说,“确实是这样,以前专心阅读,只是偶尔写写,当作一种随意的兴趣。真到这种需要每天定量输出的时候,常常有肚子里货源不足的感受。”
“莫言不是说过,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沉下心来学习了。对于你们写作者而言,最好的学习自然是阅读。你或许有所不知,当你仰望别人时,我们这一帮子人也在羡慕着你,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努力培育自己的爱好,我们都认为你这样做下去,定然会有收获的。你现在有焦虑、有迷茫也正常,但我希望你问问自己,是不是急于求成呢?”
“你说的没错,我大概总是望着别人的路,以致于忘了自己脚下的路该怎么走了。”
“是吧,你不是也说过,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吗。我想,我们明白了那么多道理,怎么就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思想派,而不是行动派。很多很正确又貌似浅显的道理,往往实践起来非常之难。人往往有惰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比比皆是,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了成功为什么总是降临在少数人身上,而非普罗大众。”
经过这一番交流,朋友说他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自己持续写下去的信念,将会花更多时间在阅读上,而不再把写作当成一种作业,一种任务似的,宁可多耗几天写一篇让人满意的文章,也不敷衍塞责,而做对读者对自己有愧于心之事。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或称之为野心的东西。不过,梦想也好,野心也罢,都需要时间来沉淀追逐他们的实力。心浮气躁,左右摇摆,往往于事无补,倒很有拖后腿之嫌。由此产生的对现状的焦虑,对能力的怀疑,对未来的不确定,都会给或许原本就脆弱的心灵增加不少黑洞。而这时,一个人的独处,静下来与自己的心灵多多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那些历经岁月冲刷依旧光彩熠熠的书籍中先哲们的为人处世之道,诲人不倦博大精深的思维方法,对我们这些在俗世中漂流的凡夫,将会形成一座在暗夜中永不泯灭的灯塔,吸引着我们不断去靠近,不断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