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开始,你才有意识“要利索”?第一次给你“利索”印象的人,又是哪一位,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细细回想,大概念小学的时候,就会有那样“利索”的人物出现了。
哪怕是一摞子书本,也会从大到小,从厚到薄,井井有条地排好顺序,该装书包的装书包,不常用的在书桌膛里面放好,那些七零八碎的大卷小卷,也是分得清清楚楚。无论老师说复习哪一张卷子,人家都会立即找出,有条不紊地放在桌上。
可是小小的你,能这么不慌不忙吗?
东翻西找,恨不得把书包和书桌堂翻烂了底,从一堆堆皱皱巴巴,大小不一的卷子里面,提心吊胆地摸索摸索,还未被能找到需要的那一张。这时候,看一眼那些东西拾掇整齐的同学,有几分羡慕,也有些许佩服。
可能你也觉得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自己乱一点也不是罪不可赦的。攒了一书桌堂的垃圾,包括吃的小零食的包装袋,擤鼻涕的纸巾,团成一团的草纸,丢了笔帽的钢笔……这些垃圾,不光在书桌堂,可涉及到书包和笔盒,只要能装到东西,多少都掺杂着点。没倒掉的铅笔屑,用过一段一段的透明胶,文具拆开的包装袋……只是觉得没必要着急丢弃,尽管它已经是无用的了。悄悄的,这些没用的,又看似不能影响生活的东西,就一点点给有用的东西抢地盘。
很爱收拾的人,不一定是学习很好的,同样,学习很好的人,也不一定就是一个爱整洁的人。
但是一个学习好又非常整洁的人,就不是一般地有节制,实不相瞒,这样的友人,真会时不时提防着点。该舍弃的东西立即舍弃,脏了的衣服马上就清洗干净,一尘不染的房间,哪怕是钟表扣圈的学习年代,他们也照旧能做到这一点,性情多数是大众友好的表率,时不时保持一种肯定的冷漠感,拒绝和严肃,他们表现得丝毫不含糊。
仔细想想,还是挺吓人的一件事情。怎么能时刻保持住,铲除掉生活中的“废品”的习惯,它不单纯是养成的习惯,更是一种强劲的魄力。丢弃和规整,给了他们更清楚的视觉和选择,不在看得到的地方不清不楚,要图个明明白白,要,还是不要?是,还是不是?哪样东西,都给了他们应有的一个位置。对自己喜欢的,追求的,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认知,也同样分好了层次。
人成长的各个面,多数都是参差不齐的,速度可能不是差过几年,甚至十几几十年。情商就是低,脾气就是不好,意志力就是那么强大……跟岁数,往往没有特别绝对直接的关系。归拢东西,也类似归拢自己。我不喜欢这一面的我,可能丢弃的不单纯是一件一副或是一对耳环,关于一段记忆,关于一个选择,甚至是喜欢的吃的和用的,都会进行过滤和筛选,哪个样子是我需要的,我更想要的。普通人在犹豫之间,可能就恍恍惚惚过了很久,不知所从,不知所向。少则几年,多则一生。
我该不该留着这些攒钱买的漫画书?看够了,也过瘾了,可是,这是一段回忆,哪怕今日不适用了,我还想追忆上课溜号看书的时刻,还是等到妈妈发现,大声训斥我一顿?不,我要给它们藏好,不能被人发现,屋里哪个地方才好呢……一个不经心,我可能又放回到我装杂物的鞋盒子里面去了。
这破衣服我要大扫除擦地用!最近功课太多,过几天再收拾屋子吧,等我大收拾一次,屋子里就不会这么乱,我会保持住的……那件所谓留着“物尽所需”的衣服,正在地板上碍眼地日日落灰。
那张卷子,我有一个题还没有弄明白,别的虽然都会了,那个题我打算再写几遍的,如果不明白,再去问数学老师,卷子……是三个星期以前考的,现在过了期中考试,我还是没有重新算,我应该快点去问,这样卷子我就可以扔了,不需要再为那一道题牵肠挂肚的……
这些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或者说,依旧如此?
高中的时候有一好友,是老师爱贬低唾弃的典型,烫着好看的卷发,穿着异常时髦的衣服,戴着超出普遍女生的审美的珍珠项链,学习没有爱美的方面这么出类拔萃,但也是很有条理的。不同的科目不同的笔记,书写的笔记就如同排好版的教材,大小有致,分得特别清晰。每个活页本上都有分类便签,不同的颜色代表薄弱和擅长的环节,练习本和作业本也是板板整整,没有任何打弯的褶皱和吃零食的油渍,字迹清楚,就算不是该科老师的得意门生,看到这样的本子和书写,也会把这个学生当回事。到过她的家中,卧室里面也带着淡淡的花香,在我们脸都是用清水胡乱洗一把的糊涂时代,她会用专门的家居清洁剂把每一个角落都捯饬得光亮如新,书柜书桌,窗台门框,都像是主人一样,非常有选择性地“屹立”在这个房间里,带着那么一点点孤芳自赏的傲气,不屑于我们这些不利索,不会拾掇的友人。
事实上这确实不那么简单,尽管好友学习一般,但是依旧给自己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出路,没有随波逐流,对对付付应对几年的大学生活。她太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该怎么恰如其分地应对生活的状况了,利利索索,何尝不是在“利索”着自己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