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哥哥上大学前,也就是7月份,为预防靖哥哥上大学后大把的自由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度过,我决定重启那个搁浅了近十年的考证计划——这既是职业惯性使然,更是为了解开当年未竟的心结。
记得一次跟老同事聊天,她刚考完证,觉得我的工作跟这个证有点关联,就建议我也试试,然后用QQ邮箱发来备考资料。我满怀信心地通过了两门科目,命运却跟我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一件突发事件中断了考证进程,连带击垮了我的自信。直到靖哥哥离家求学,书架上落灰的教材才重新被翻开。报名时那句"不过是选择题"的自我安慰,很快被现实推翻——知识断层比想象中严重,第一年通过了两门基础课,第二年就没那么幸运了,以4分之差败北,之前通过的两门还得重考。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四年,当终于把证书捧在手里时,退休通知书也同步抵达。
原以为这张迟来的证书会成为书柜里的纪念品,没想到闺蜜雪中送炭般递来一个改造项目。"试试手?"她轻描淡写的邀请,让我接下了退休后第一份专业"考卷"。故作镇定要求两天考虑时间,实则连夜翻书查资料。闺蜜第二天就"突袭"确认的催促,倒逼着我将之前所学与崭新理论急速融合。
真正动手制作财务评价表时,那些曾孤立存在的公式突然有了生命。折旧年限与现金流相互咬合,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开始对话,教材上枯燥的案例变成了手中跳动的数字。当终于完成了初稿,我还是不放心,对着屏幕反复检查数据关系,确认无误后,才发给闺蜜,既紧张又兴奋。
特别想对生命中的贵人们说声谢谢:那位早早看出我潜力的老同事,若没有她当年发来的课件,就不会有今天的重新出发;更感激我的闺蜜,既当伯乐又当啦啦队长;最想拥抱的,是那个在低谷期仍坚持学习的自己。
这场退休后的"实战首秀"终于让我明白:人生没有白考的证,就像没有白走的路,它们终会在某个时刻,成为你递出的第一张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