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睡眠时差”与爱情签证

我和男友的生物钟,隔着一整个太平洋的距离——他是踩着朝阳起床的北京时间,我是追着星光清醒的纽约时间。每当他裹着被子准备进入梦乡,我正对着投影仪里的美剧看得两眼发亮。

我们的卧室,活脱脱像个小型“时差谈判现场”。他的睡前仪式是泡脚、戴眼罩、开白噪音,讲究一个绝对安静;我的睡前必备是薯片、悬疑剧,还总突然抛出哲学拷问:“你说黑洞里会不会藏着便利店?”有天他终于忍无可忍,掏出分贝仪:“你嚼薯片都63分贝了,早超过世卫组织的睡眠标准!”

转折发生在上周我感冒发烧时。这个守时到刻板的人,竟然熬夜到凌晨三点,每隔半小时就用额温枪给我量体温,还把退烧药摆成了小小的爱心。第二天顶着黑眼圈,他一本正经说:“查了临床数据,病人要的是陪伴,不是说教。”

现在我们有了“睡眠大使馆”制度——他申请“夜猫签证”,陪我追到午夜十二点;我办理“早鸟通行证”,陪他去晨跑。跑步时我闭着眼被他拽着走,看剧时他总在关键剧情处打呼,但卧室总算实现了“和平共处”。

今天清晨五点,我罕见地自然醒,撞见他正偷偷给我的眼罩缝静音纽扣。晨光里他眯着眼穿针,嘴里还嘟囔:“这次保证你翻身动静小于20分贝。”我忽然懂了,爱情从不需要统一时区,而是有人愿意为你,悄悄调整自己的生物钟。

就像他说的:“咱们这是跨时区恋爱——你在梦里吃早餐,我在现实里给你煎鸡蛋。”而我觉得,最浪漫的莫过于,有人既能做你的早安闹钟,也能当你的晚安故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