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学的时候,每一次升学后换个学校的改变,迎来的是一次次崭新的生活的翻页。在特定的时光集合里面,我会遇到那些地点人物事件。岁月刻刀耐心而不自觉地渐渐雕磨出——轮廓越来越清晰的模样。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出社会,经历的情节,改变的弧光,冷暖自知。时间页码一页页记录着成长和更新。转眼之间,回过头,我的自传的1/4的人生已经翻过去了。
每个人,无论际遇,无论贫富,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自传。而我,当然也想好好地书写,我自己的美丽的独特的此生只有一次的自传。
我不喜欢一个叫做“成年”的词,用生理性的成熟,简单粗暴地划分出成年人和小孩子的界限。一句著名台词:“成年人只看利益,小孩子才分对错。”像是1+1=2一样被口耳相传着,搞得好像一个天天嘴里念叨车子房子票子的人才能称得上成年人似的。
虽然这句话确实也没有对错之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一个叫做“成长”的词,活到老呢,学到老呗。生理成熟的人,心里面可能也会装着很多别的成年人看来不成熟的想法。他自然是有待成长的,而不是年龄一到,就究极进化成了“成人”。
对于我来说,在教育部设置的学校里毕业了快一年,但是我的人生论文并没有研究完,虽然内容写了1/4,但我连标题都还在推敲。我想在一张叫做“相对自由”的答卷里面,去寻找更加认识自己的答案,去论证拓宽生命广度的命题。
呃,论文这个比喻太书呆子了。如果,把人生比作自传,是不是更显得浪漫化?
自从高中,看了几本乱七八糟的书,看了几部稀里糊涂的电影,参加过几次随随便便的艺考,去了几个算是大城市的地方之后,我觉得除了买车买房传宗接代以外,一个人的自传里面还是可以有一些其他的故事吧?一些更加跌宕起伏,更加值得回味的故事?
难道不是吗?我的自传,每一个字词,每一个标点,只有我自己才能去写。纵使故事里的主人公天资平庸,性格驽钝,也无伤大雅。比起名人们的畅销自传自是没有可比性的,这本自传的读者显然更适合作者跟亲朋好友们翻翻。没有天赋异禀,没有才子佳人,没有王侯将相,没有上天入地,没有穿越古今,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算不上悲剧也算不上喜剧,更算不上正剧的自传,本体就是每一天的24小时1440分钟的日常生活直播。因为这本自传的作者是我自己,而显得弥足珍贵。时刻怀着尊重作者的初衷,我再也不要觉得自己不重要!
很早很早的时候,我老是觉得自己是完完整整的一个大写加粗的人,然后在以后的章节剧幕里,要去引发一系列值得大写加粗的激励事件。就像包法利夫人那样喜欢很浪漫而很不接地气的事情,就像堂吉诃德那样活在一个自我构建的幻想里。一碰到现实生活的烟屁股,草纸糊的幻想一碰就着。火苗聚少成多,跟脱发似的,循序渐进地变成火焰、火堆、火灾,就只留下我,目瞪口呆并泪眼婆娑地蹲在废墟里,自怜自艾,跟个傻子似的。那个时候,我根本就不完整!跟别人作对,也跟自己作对。跟别人处不好,跟自己也处不好。跟内心里面的主题偏离了很多很多(虽然这个主题我到现在也没有分析出来),只感觉不知不觉中,越偏越多,以至于后来我弄丢了主题,成了小学生的离题作文,被划了一个加粗的红叉叉。当我醒悟过来的时候,我想做的是——趁接下来,在还没有定稿的篇章里去找回属于我的主题,或者说,去试图找找属于我的主题我的天命。接下来的日子,我心内怀有基督的信心与依靠。因祂告诉他,不要自卑,不要忧愁,不要惧怕,你很特别。我也告诉作者,莫怕风浪,笃定一点,以后我们一起慢慢写,一起慢慢成长。
你看,还有3/4要写呢!
2019.2.28—3.1 上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