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以食为天,孩子们的午餐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每天都要陪伴学生一起吃午饭。现在的学生都是在学校吃午饭,学校食堂里的工作人员们每天都为学生们提供一荤两素的伙食,汤和饭提供足够量,直到学生吃饱为止。另外还会有水果、粗粮、糕点和牛奶等补充。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部分同学有点偏食,他们挑三拣四,爱吃的菜就多吃点,不爱吃的菜就直接倒了。每天剩下的饭菜会很多,有点可惜。
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小学是在自己村里读书的,中午吃饭就需要自己走回家,天气好的时候,走在田间小路上,大概20分钟左右才能走到家,如果碰到下雨天,只能走大路回家,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小路的两倍了。回到家吃饭,家人准备什么就吃什么,餐桌上基本是自家地里种的蔬菜,难得有点荤菜。但不管是什么菜,我都吃得很香,也许是一上午上学累了,也可能是走回家走累了。那些没有大人在家的小朋友,还得自己热一热早上剩下的食物,吃饱了肚子,继续去学校上学。
记得有一次走在田间小路上,我还偶遇了一条蛇,我被吓到了,停在那里不敢前进,等蛇慢慢地游走了,我再飞奔回家,告诉妈妈我的遭遇。同时我还留下了心理阴影,很多天都不敢再走那条路,只能绕道走大路。想想现在的孩子能直接在学校解决午饭,已经比我们那个年代幸福多了。不过跟我们上一代比比,我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已经很幸福了。常听妈妈讲她们小时候的故事。
小明和小月是兄妹俩,因为家里穷,养不活太多的孩子,所以他们家就只有两个孩子。在那个年代,家里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并不多,他们家就是这样特别的一个家庭。
小明出生于1955年,小月出生于1959年。妹妹出生的年份正好是三年饥荒的年代。由于食物紧张没得吃,妹妹没有母乳喝,妹妹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到了六岁还不能正常地走路。一家的粮食如果放在一起是不够吃的,为了照顾这个柔弱的妹妹,一家四口都分开吃,爸爸和哥哥吃一半,妹妹和妈妈吃一半。粮食是远远不够吃饱的,于是地里的菜和草被割回家煮了吃,树皮也被割回家煮汤喝。那时草总是被割得光光的,树皮也所剩无几,大家的生活都很艰难。爸爸和哥哥两个人都吃不饱,为了自己的肚子他们会抢着吃。妈妈为了照顾妹妹,每次做好主食后,总是给妹妹吃点薄薄的粥,多一点米粒,以此让妹妹多吸收一点营养,妈妈就吃剩下的粗粮。稍有点多余的,就补贴给小明吃。在妈妈的悉心照顾下,小月慢慢地如正常孩子一样了。在最艰苦的年代里,一家四口终于挺过来了。正是经历了那样的艰苦,他们对食物倍加珍惜。就算现在处于物质丰富的年代,他们也不会浪费一点食物,总是主动做到光盘。
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我,也跟着长辈们一起参与过田间劳动,知道每一粒粮食,每一棵菜都是通过辛勤的劳动才换来的。于是对食物也很珍惜,在食堂里和学生们一起吃饭时,我先做好榜样。把菜,特别是蔬菜吃给同学们看,让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吃。告诉他们多吃蔬菜对身体有好处。每次吃饭,也会把每一粒米饭吃干净,不愿意让白米饭变成餐厨垃圾。看到学生因为盛多了米饭,吃不下而倒掉时,会觉得很可惜。提醒他下次注意,自己能吃多少盛多少。
我还会在餐前默念餐前感恩词: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
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老师辛勤教导,
感恩农夫辛勤劳作,
感恩所有付出的人们!
正是这一切,让我们现在有了幸福生活,在幸福生活里,我们更要懂得惜福。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待使用的每一件物品,善待食用的每一份食物。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两全其美。让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或物都发挥他(它)的最大价值。
二、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点亮生活
现在的学生是接受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流动人口也能凭积分入学,接受良好的公办教育。现在的适龄儿童全部在学校里读书,接受正规高质量的教育。学校也有图书管,还有两周一次的苏州市图书馆大篷车进入校园。胥口文体中心也有成人和儿童图书馆,学生只要是喜欢读书,他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借阅到书籍。生活在好时代的孩子们,条件优越了很多,有了更多读书的环境和氛围。
而在我小的时候,情况却不是这样的。我们读书时,还需要缴费,如果交不起学费,那么就不能读书。对于家境并不好的我来说,学费是我寒暑假需要努力的目标。每到寒暑假,我就会跟着妈妈一起做刺绣,赚取下一个学期的学费。读书是很奢侈的事,首先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再买课外书,那时的公共设施也不够好,附近没有图书管。所以导致我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读的课外书很少。但跟同龄人相比,我还是幸运的,毕竟把学校的读书坚持下来了,最终也凭着自己的成绩考到了师范,成为了一名教师。实现了当时所谓的靠书包翻身的愿望。而我的同龄人中,小学里有一位同学因为毕业成绩不及格,就没有机会读初中了,初一的同桌在初二时也因为成绩不理想,家长就让她辍学进厂里打工了。在那个年代能读完初中的比例估计不超过90%。
而妈妈小时候的情况就更不同了。外婆是个开明的人,家里只有两个孩子,她尽自己的努力,让他们都去读书。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那个年代小孩多,大人要上班赚工分,没人带小孩。妈妈去上学时,还需要带看一个小表妹。每次去上学,妈妈就背着小表妹一起进教室。一边学习,一边看小妹妹,多少总会被分心。而且那个年代不重视教育,教师的地位不高,妈妈说她唯一学会的英语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别的就不知道了。
相比而言,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真的很幸福。只要想学习,各种书籍,网络上各种资源应有尽有,大家各取所需就可以了。活到老,学到老。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把握好机会,让自己走在终身学习的路上!
三、不同的假期,不同的体验
现在的学生假期和周末被安排得很满,有各种补习班,或者各种出游活动。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小学生都很有见识,他们了解很多事情,甚至有的时候能够独自在班里分享某个他感兴趣的话题。现在的孩子天生就很会使用电子产品,想学的东西也很容易找到。如果善用其利,这样的大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学习。
而在我们小时候,假期和周末的概念就是不用上学,大多时间会在家里待着,帮家人做一些家务,当然也会找村上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如果碰到农忙的时候,孩子们还是很好的帮手呢!在夏天,天刚有点亮,大家就在蚊子堆里拔秧、插秧了、有时还会被蚂蝗叮;秋天跟着大人一起割稻、捆稻、大人打完稻谷后小孩子就堆稻草,实在累了,还会在草堆上打个盹。我们还会在深秋的冷风中种油菜,敲麦田等。到来年的初夏又要收油菜,被太阳晒得脸都黑了。正常的天气还可以,如果碰到快要下雨的天气,那么每个人都是使劲全身力气干活,直到体力透支为止。这样的干农活体验,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粒粒皆辛苦。不过也有些同龄的孩子,正因为体验到了农忙的辛苦,变得更加有动力学习,要靠读书出人头地,远离农活的辛苦劳作。
说到出去玩,如果一年里能安排一次全家出游一天,那已经是很注重生活品质的家庭了。在外面酒店里住一夜,毕业之前那是从来没有体验过的。记得我一、二年级的时候有年大年初一,跟着大人们一起去爬灵岩山,刚下过雪,山路特别滑。但还是挡不住我们出游的热情,记得爬山时我几次差点要摔跤,幸亏被爸爸妈妈左右手都牵着,才幸免了。爬一趟灵岩山后,能在下山时吃到一碗豆腐花,那简直是人间美味了。
而我们的长辈们,就更少有时间玩了。他们除了干活赚工分之外,就是去割草喂猪或者干各种家务活。那时的人们赚钱很少,需要干的活缺特别多,每个人包括小孩子都要为家人的温饱问题,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
今年是妈妈的本命年,60岁的她都没有玩过苏州的景点。而就在今年她转变了观念,准备要好好玩一玩。她养我小,我陪她老,我很乐意陪妈妈出去转一转。走出去才发现,现在周末在外面玩的人真多,听别人说,不如自己去走走看看。在景区还有一些比妈妈年纪更大的老年人,三五成群,结伴而行。还有带着专业摄影工具在专注地拍摄的。所以游玩不分年龄,想做就马上行动,体验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场所,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时代在不断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人们的生活越幸福,大家不再只是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开始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多地要求。对于孩子而言,除了准备他的吃和穿之外,还需要为孩子创建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每年安排一次全家出游的活动,让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和谐;还可以共读一本书,在阅读中引导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可以一起做家务,做一些美食,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等等。生在福中要惜福,父母要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不断学习,做好精进、主动的榜样,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积极向上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