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婆婆帮我带娃,婆媳相处本来就是个大难题,况且我还摊上个既强势又自恃清高的婆婆。这几年呢,生活中一直小矛盾不断,但是双方奔着共同目标-带好娃,小矛盾之后继续合作带娃。
最近,我刷文、看书、上课多了,认知思维也跟着升了级,发现原来很多矛盾换个思维方式,其实就很容易避免。结合自己的实际,我总结出了和婆婆交往的“三不”政策,具体如下:
1. 不计较
婆婆之所以来我这个小家,是因为我们需要她带娃,所以带好娃是她的KPI。至于她说话做事方式我喜不喜欢,这些是非主要的考核指标,最多是加扣分项。
就像公司考核员工,做出业绩完成KPI是主要考核项,至于这个员工情商高低外貌美丑是否八卦并非公司考核的指标项。当我想清楚这一点时,我发现我心态变好了,对她的不满也减少了,情绪波动也少了。
举个例子,她发现东西乱放,即使是她儿子搞得,也会波及到我,她会唠叨个不停:“东西乱放,你们都是一个样,跟在你们屁股后面也收拾不好”。以前,我听到会不开心,心想明明自己儿子没管教好,自己不反思,还顺带说落着我;现在,我会想,你说你的,我左耳进右耳出,反正你说话好不好听不是你的KPI。
2. 不争辩
我婆婆是个特别争强好胜的人,在她的朋友圈(实际圈)里,她算是比较厉害的一个老太婆,不过她毕竟生活在小县城,在我们年轻人看来,她眼光见识都很短浅,但她偏偏要显示自己很厉害很了不起。
以前遇到她说话特别绝对,或者说错了,我就忍不住想纠正她,想告诉她正确答案,但是她非常不领情,反而会特别大声地给我争论;现在我想清楚了,我和她出生年代不一样,生活阅历眼界见识都不一样,所以她的认知思维和我存在比较大的偏差,我没有必要去提升她的认知思维,让她活在她自认为正确的认知思维中也蛮好。
举个例子,我公公生病住院时特别喜欢吃奇异果(绿果),我婆婆就经常去对面的水果店买给他吃。一次她看到水果店奇异果在搞特价,她抱着贪便宜的心态买了几个,回来之后才发现是金果,而且味道不好吃,所以奇异果金果价格便宜味道不好的印象就深深地刻在她脑海里。
后来每次提到奇异果话题,她就会举这个例子来证明金果比绿果便宜。以前我会纠正她说,估计那次是因为那些金果不好,所以水果店搞特价促销,正常情况下,金果比绿果要价格贵味道甜,不过纠正也无济于事,下次她依然会拿自己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结论。
现在,我会用三季人的典故和“夏虫不可以语冰”来告诫自己,不要做无意义的争论。她有表达她观点的权利,她的观点对错并不会影响到我,我用不着花时间精力来和她争论。即使我争论赢了,有什么意义呢?再说了,人天生不喜欢被人指出错误,况且我是晚辈她是长辈,在她的观念中,应该是她吃过的盐比我吃过的饭还要多,怎么可能我对她错呢?
3. 不理会
老年人很节俭,所以当你表达要买什么或者买回来什么时,她会本能地表示反对或者对你买的东西挑三拣四诉说各种不好。
以前,我会介意,特别是她反对我买东西时,我内心非常不开心,我花我的钱,干嘛要你同意还是不同意,我的需求是我知道还是你知道?现在,我的处理方式就是你说你的我买我的,买回来你在唠叨我也不理会。
前段时间,我专门用于跑步的鞋子坏掉了,正好老公在美国出差,我就让他帮我再帮一双。婆婆听到后,就开始叨叨个不停,“家里这么多双运动鞋,还要买回来,家里都放不下了,索性以后都买大一号,不想穿了给我穿”,我懒得给她解释为啥还要再买(跑步专用鞋和普通运动鞋不同),就当做没听到,自顾自地和老公继续聊天。
马薇薇在奇葩说《准婆婆有太后病,我该不该悔婚》里说过一句话,“用对待领导的方式对待婆婆,你就当领导住家里了,给她足够的尊重同时又不给半点实权”,我特别赞同这句话,也按这种方式来处理:我买什么我会通知你,让你有知情权,但是你的建议意见我采不采纳,我有最终决定权。
实施“三不”方针有段时间了,惊喜地发现我和婆婆的小矛盾变少了,我的关注点也更多地集中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关注对自身提高和育儿这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我的生活也随之更充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