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治大国者如烹小鲜。”写文章也如是。
昨晚无意中看了一会儿电视,正看到电视剧《传奇大掌柜》中围绕一道“葱烧海参”发生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电视剧中,日本鬼子矢野为了得到中国厨师曾师傅葱烧海参的秘方先是派人去学后来又用摄像机录制了曾师傅制作这道菜肴的全过程,最后凶相毕露害得一死一伤,可是制作出来的葱烧海参始终不是那个味儿。
为什么同样的材料同样的过程甚至火候也一样却得出不一样的作品呢?对于菜肴来说一般是“关键配料”的差异。
在三年级学生的习作训练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前天我布置作业在日记本上写“春天”。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写作题材,可供参考的文章非常多,所以日记交上来之后一片姹紫嫣红,“看上去很美”。
然而美则美矣,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仔细琢磨就是文章里缺少属于自己的“味道”。
文章的味道指的是文章的神韵,要从独特的写作视角入笔才能把文章写出“神”。如果大家都写“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发芽了,小河里的冰化了,花红了,柳绿了”那这个春天就成了工业生产出来的一个模式,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
反之,在我们语文课本上却有着各种各样的春天,有的春天放飞理想的翅膀,有的春天生机勃勃,有的春天萌发了希望的种子,有的春天不知不觉把小朋友的梦染成了绿色,就连春天的雨也会唱歌……这些春天难道离我们很远吗?不,这分明就是我们身边的景物。那为什么我们写不出这样的春天?差了点“关键配料”——没有选择独特的视角。
习作训练在没有学生写作没有“入格”的情况下是一件苦差事,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就算带着他们去校园里转转看看找找春天的标志回来动笔的时候还是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难免有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东拼西凑胡乱一抄了事。
这种情况多出现于写作初期,如果这时老师能静下心来细心指导,学生就能很快上手。小学三年级就是这个阶段,所以这时候我对学生的写作要求是能写得基本套路正确就算是合格的作文。
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将来要想写出更优秀的文章只写套路内的语言显然就不够看了,还得追求更高的目标。就好像初进厨房的新手能把食材煮熟就不用饿肚子了,但是想要做出美味佳肴还得在选材、搭配、调味、火候上勤下苦功。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无疑是让学生品味文章盛宴的途径。书读得多了对文字自然有一种感情,不吐不快。为了早日让学生对文字产生情感,把文章写出自己的“味道”,周四作文课上,让孩子读读朱自清的《春》、宗璞的《花的话》,想必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