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狄更斯
读《黎明破晓的世界》,我很自然的想到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的这段话。因为,中世纪这个时代,正应和了狄更斯的这段话,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世纪的印象只有朦胧的四个字:“黑暗蒙昧”。很多关于中世纪的印象停留在高中历史和各色名人传记中。我知道在那个时代,宗教对人的压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知道布鲁诺因为挑战了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知道那个时候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无数科学家因为惧怕成为“异端”而缄默不语;我也听说过16世纪的文艺复兴,知道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滋养,知道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他们是那个时期的艺术领域的代表,是先驱,如群星般璀璨的照耀在人类历史漫长的星河中;我也对宗教改革有所耳闻,但非常浅显,在千篇一律的教科书中更多强调的是它的历史功绩,而它的开端似乎与马丁·路德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读过这本书后,对中世纪从朦胧的印象到立体而生动。作者真的足够用心,他用丰富的考据去探究那段历史,事无巨细到研究麦哲伦的真名、不同阶层的不同服饰、颜色、出版书籍中各种语言的比例;许许多多图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书中可以看到破坏神像运动的场景,可以看到血腥玛丽、童贞女王伊丽莎白等诸多名人的肖像,可以看到达芬奇等人的艺术作品……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中世纪的思潮,全面介绍了中世纪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教权与政权之间的斗争,中世纪人们的生活、疾病与人口状况等;第二部分破坏与崩塌再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场景,特别是浓墨重彩的还原了宗教改革的始末。第三部分“一个人的地球”则重温了麦哲伦航海的全过程,褒扬了他航海证明“地球是圆的”的伟大意义。
而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书中关于宗教改革和麦哲伦的航行的介绍。前者在于作者的解构丰富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后者在于麦哲伦功绩之于那个时代、之于人类历史的意义。
解构历史不再那么非黑即白,人性的复杂和世事的变迁均见诸作者笔端。原以为马丁路德在新教的主张都完美无缺,可作者告诉我,他也曾经在与尼洛的论战中占据下风,他也曾在要不要和梵蒂冈教廷和解过程中左右摇摆。宗教改革有着一波三折和复杂的历史背景,这似乎印证了历史事件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交织。与宗教改革的初衷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它在冲击了旧的宗教体系后,带来的并不是“清泉”,新教和旧教不断的冲突对撞,新教中不同教派的互相攻击,使得大量不同主张的人们以“异端”名义在轰轰烈烈的运动中丧生。宗教改革打破了教廷的腐朽没落,揭示道德的沦丧,这些是智慧;不同教派互相攻讦、草菅人命、动乱四起,这些是愚蠢。历史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伊拉斯谟的理性的呼唤被淹没,这似乎让人扼腕叹息,但幸运的是历史终在前行。
如果说宗教改革从理论层面动摇了基督教世界的根基,使得中世纪从坚不可摧到土崩瓦解,那么麦哲伦航行则从实践层面给予了理论种种增添了实践注脚。作者言及麦哲伦航行,不无推崇:
在那个时代,麦哲伦并不是最聪明的人,伊拉斯谟才是;他也不是天赋秉异的人,达芬奇才是。但麦哲伦成了儿时渴望成为的人物——最伟大的时代英雄。这位英雄独自前行,没有任何鼓励,仅仅依靠自己的信念和内心的力量。他丝毫不在意他人的认可、声誉、财富或爱,他只在乎自己的荣誉感,他不允许任何人来进行评判。
个人认为,麦哲伦航行的意义是跨时代的,但强调其实践意义而忽视那些在理论上诸多建树的神学家、科学家的历史功绩,未免失之偏颇。毕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在思想领域的光辉跨越了整个人类历史。而书中也提到,麦哲伦航行的成功也得益于那个时代。
一部好书,重现中世纪种种。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