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
成年不等于成人,成人取决于成长,而成长不在于一张完美的成绩单、一份漂亮的简历书。这些不过是一页纸,纸是怕风吹雨淋的,只有一颗不怕风吹雨淋的心,成长的路才会变得坚实、宽广、长远。
不经历人生的困境,孩子就会像兰花一样娇嫩,没有能力靠自己在真实的世界花开繁盛。养育问题的应有之义是帮助孩子适应生活,现在却成了保护他们免受生活之苦,结果导致孩子没有做好独立生活的准备。
孩子们不会在第18个生日的午夜时分,魔术般地获得生活技能。童年应该是训练场。父母帮助孩子的方式不是寸步不离事事代劳,或者通过手机遥控指挥,而是闪到一边,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看完后的我才知道,原来美国教育内卷也已经很严重了。为了进常春藤盟校,常春藤毕业的父母们,为了让自家孩子能再度进入自己的母校就读,无所不用其能。未雨绸缪,参加各种活动,学习各项技能,倾力打造自己孩子漂亮的简历,甚至帮孩子修改入学申请或者论文……太卷了,阶层固化严重,让普通老百姓如何与之竞争?
本书讲述了过度养育的表现和危害,认为美国千禧一代的问题根源在于父母错误的养育观念和方法。父母有关养育的错误假设、观念和做法培养出了一代长大而不独立、缺少担当、“未成型”的年轻人,害了孩子,害了父母,也非社会的福音。
这是对过度养育的深入思考和检讨之作,对那些孩子尚未成年的父母来说,闻者足戒,孩子年龄越小,参考价值越大,也越有机会避开过度养育的误区。
如何让孩子真正成人,在未来世界施展拳脚,作者提出了另一套养育哲学。
18岁前,孩子必须拥有的8种生活技能;亲历20种糟糕的体验,更有益于孩子成长;通过巧妙提问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不确定的未来之下给孩子确定无疑的成功要素。
为了实现把孩子培养为合格成人的目标,父母应该把儿童期、青少年期作为训练场,让孩子面对真实生活。
美国知名教育者、曾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10年、被称为美国“国宝”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借鉴相关研究,通过与众多招生官、教育者、雇主、家长及学生的交流,融入自身作为母亲与教导长的洞见,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一个人如果被别人手把手地牵着过日子,什么事情都有人帮忙料理,那他就没有机会培养起控制感,控制感是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
如果别人帮你做事,结果就不在你的掌控之中,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和马丁·塞利格曼所谓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形容人在感到无法控制局面时,陷入被动状态的情形。他们最初以为,只有在坏事不可控时,才会导致人的习得性无助。后来,塞利格曼撰文指出,当一件好事不可控制时,人的习得性无助感也会产生,比如,不管孩子做什么,家长都会给予奖励。
塞利格曼认为,体验“主动性”对人类至关重要,它意味着“知道自己的行为有意义,知道重要的结果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小孩子如果感觉到行为和结果的错位,就会“被动、抑郁、身体健康状况不佳”。
让孩子从小就参与到家庭生活中,从力所能及的事开始做起,学习怎样生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培养自信,发现自我的过程。
培养孩子能力的四步策略:
第一步,我们为你做这件事。
第二步,我们和你一起做。
第三步,我们看着你做。
第四步,你独立完成。
心理学家玛德琳·莱文警示:不要为孩子做他已经会做,或者几乎会做的事。
孩子上大学或者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时,需要知道如何养活自己还要有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还要懂得生活技巧和管理好自己的财务。
所有的这些生活能力,都需要先让孩子多看多学,在成长的过程中大胆试错、实践。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做决定的能力,而不是代替他们做决定,我们要把孩子的人生,还给他们自己。
其实说到底,父母不仅要爱孩子,维护他们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更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尊重和承认孩子是独立存在的独特个体这一基本事实,学会放手,舍得放手。
教育如果随波逐流,我行我素,非得和别人比较,硬是逼着走一条我们认为对的,但是孩子根本不喜欢的路,结局很有可能会很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