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是一个很美的女人,而且也非常爱美,从我记事起,外婆在我的印象中头发总是梳得光溜溜的,然后在脑后别个髻,再戴上那个年代特有的金属发饰,甚是好看。
外婆裹过小脚,走起路来一摇一晃的,晃出了那个年代女人特有的遭遇,听外婆说她小时候是童养媳,七岁的时候就来到了杨家村,开始了她一辈子的辛劳。七岁,还是一个撒娇的年纪,即使那个年代不兴撒娇,但是至少还可以蹭蹭父母的怀抱,但外婆不能了,她一个人从遥远的象山村来到了杨家村,虽然公公婆婆待她不错,但离失了那熟悉的环境、离失了那些熟悉的亲人,在每天的日出日落的时候,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这一点外婆从来没有讲起过,她念叨的最多的还是婆婆待她的好,把她当女儿一样养。细水长流中,外婆一天终于和外公成婚了,听妈妈说外婆很苦的,因为外公总是在外头教书,一年中很少有时间在家,所以一家老小的口粮完全要靠身材娇小,裹着小脚的外婆去挣,每天起早贪黑的去生产队挣公分。这些都是我听来的。
小时候,每次去外婆家,外婆都是摇晃着她那三寸金莲忙碌着,去自己种的菜园子里择菜,去前面的小河沟洗衣服,去后面的山上捡干柴等等,我总是跟在她后面听她断断续续讲述一些我听不太懂的事情,有人生道理,有生活常识,更多的有家长里短的聊天,只要我稍作回应,外婆总是有聊不完的兴致。长大一些后,我慢慢地理解外婆了,一个人生活的太久,需要倾诉,哪怕听到一点声音也是温暖的。
外婆身体一直不好,经常会吐血,可能和年轻时生活太苦有关系。有一年夏天,小河沟的水干涸了,我陪外婆去后山上的小溪里去洗衣服,端着盆子外婆口里念叨着,今年干得时间也太早了,往年都要到8月份,这几十年里每年基本上都要去山上洗一个月的衣服。我突然想起外婆今年都已经快八十的人了,从七岁来到这个村里算起来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七十多年了。这里的每一寸土每一寸地她都用那三寸金莲丈量过啊。我问外婆:“外婆,您离开过村子吗?”外婆笑了,“傻孩子,我年轻的时候回过家乡啊,去看望过自己的爹妈啊,后来爹妈过世了,回去的次数也就少了,近些年身体不好,也就不出门了。”“外婆,您喜欢这里的一切吗?”“我在这里长大,在这里结婚,在这里生下你妈妈还有你舅舅他们,在这里变老,也会在这里死去,最后还会葬在这里,你说我喜不喜欢这里……”我抬头望了一眼这座大山,他郁郁葱葱,巍然耸立,傲对碧空,茂密的林子里还活跃着一群欢快的鸟儿……
每次我和妈妈要回去的时候,外婆依然喘着气,摇晃着小碎步,把我们送到村口,我们走出好远了,回头,她依然站在那里凝望。那目光的背后我不想去解读,但她的身后,是那座静默的,巍巍然的大山。
外婆去世的时候我读初一。记得那天送葬的队伍很长,那个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出来了,为这位七岁就来到这个村子,八十多岁离开的老人,为这个一辈子和这个村子相守相伴的老人。下葬的地点——巍巍然那座山
是啊,外婆活着的时候对这座山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一样,死后当然要葬于此地啊,这样才有安全感,仿佛是去往另一个家。每年外婆都要上山来洗一个多月的衣服,每年外婆都要上山来捡干柴,每年外婆都要上山来摘点映山红,外婆只要一打开家里的后门就是这座山。如今外婆和青山融为一体了,她忙碌了一辈子,她累了,她要静静地躺在这儿去感受这儿的鸟语花香,我相信她依然用她那慈祥的目光注视着这里的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