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容易,育儿难。怀胎十月,身为妈妈,因为身体不可透视,看不见孩子在里面的活动,只能用心去感知,所以总是惴惴不安。只愿上苍给我一个健康的孩子,其他不敢奢求。
及至孩子出生,本以为心中的大石终于可以落下了,谁知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启。你与孩子斗智斗勇的生活也才刚开始,且胜负难定。
以前是威权社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孩子学会听话、服从。以父母之威压逼孩子,让其屈服、顺从。管起来也比较容易。孩子在父母面前一般也不敢乱来。但现在是民主社会,人人生而平等,孩子已经可以从社会氛围中感知到自己的权利,不再一味地顺从父母。在父母压迫过甚之时,孩子的反抗之心甚重。
当此之时,我与《孩子:挑战》这本书相遇了。谢谢L先生的推荐,看了以后,我连声叫好。
作者鲁道夫.雷德克斯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作者对新时代我们遇到的育儿困境做了很全面的剖析,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以及背后的动机都很有深入的剖析,并且教给我们一定的应对之策。
以家里的小孩为例,虽然她只有一岁多,但是已经开始懂得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有时她也会用哭声来对抗大人的行为。
现在她喜欢自己吃饭,但是手握调羹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她奶奶总是担心她自己吃,吃不饱,所以还是会追着她喂饭。作者说一岁多的孩子已经开始有自主意识了,并且她会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不然孩子自己动手,久而久之,孩子就很有很强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很失败,并且觉得自己要依赖别人才能活着。我们不应该害怕孩子把地弄脏或者吃不饱就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要让孩子不断地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慢慢建立起自信心。所以现在吃饭,我们都会为她准备一个自己吃的碗,让她自己吃(同时奶奶还是经常在边上喂她),这个时候孩子就不怎么排斥了。
现在她喜欢爬楼梯,我们也经常让她自己爬到四楼,她手脚并用,开开心心地爬上去,虽然回到家中总是脏兮兮的,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和成就感却是很难得的。
大人总是认为孩子还小,所以总是忍不住要去为孩子包办一切,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其实,这恰恰是在害孩子。我们用自私的爱,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尝试的机会,就是在给他们的成长之路设置障碍。我们应该放宽心,相信孩子,让他们多尝试,远远看着,注意他们的安全就好了,静待花开。
作者认为孩子的行为模式是在6岁之前习得的,父母对待他的最初方式已经他的应对模式基本就固定了。6岁以后的行为模式基本都是以前的经验而作出的反应。所以在孩子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能以一个无所不能的形象出现,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比如,学步儿摔倒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不能立刻就把孩子抱起来,而是跟他说,没事的,赶快爬起来。孩子慢慢也不会什么事情都等着我们来帮助,而是学着自己去处理。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孩子和父母对抗的例子。那些孩子并不是真的要和父母对抗,只是对父母的处理方式进行对抗,并且他们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博取父母的关注。如果父母没有察觉到孩子的这个动机,只是一味地责备孩子不听话,这是就变成了父母与孩子的权力之争,那么只会激起孩子更加严重的逆反心理,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如果父母能察觉孩子背后的动机,冷静下来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并且尊重他们,那么孩子的对抗的姿态也许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反而能赢得他们的合作。
人是具有群体属性的,不管是谁,都希望能够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更多地是体现在他们对这个群体的价值。如果他能够在这个群体中找到归属感,那么他就更加愿意为这个群体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可以从家庭这个小群体开始,给孩子创造为家庭服务的机会,创造孩子之间相互合作的机会,而不是相互竞争的机会,那么孩子在家庭中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可以获得内心需要的安全感、成就感。这样有利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对于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们为人父母者要用心去察觉并且正向地引导,帮助孩子面对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问题,并且学习到正确的应对之策,慢慢养成健康的心理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