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日的晌午,河水像一条银白色的练子反射着强烈的阳光,岸边的翠竹和杨柳,给河面投出了凉凉的阴影。
田野里,庄稼在烈日的炙烤下垂头丧气,好像做错事的孩子;小鸟不知藏匿到什么地方去了;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嘶哑的鸣叫。
与田野的毫无生气相比,小河两岸却笑声阵阵。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个个谈笑风生,好不快活。你猜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以为他们正在河里游泳,那就错了。在农村,炎炎夏日里,人们有比游泳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筛蚬子。
这天,月牙儿和姐姐、妈妈,还有两个婶婶,几个堂兄姐弟、堂妹相约去水口洞筛蚬子。他们戴着草帽,手里有的拿着簸箕,有的拿着筛子,有的拿着盘子,还有的提着袋子,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水口洞的小河边。
大家沿着河流走,当到达一处水面较开阔、水流较平缓的地方时便停了下来。大人们首先卷起裤脚,下到水里探查水的深浅。水不是很深,河里的几块大石头才刚刚被水没过,大人们放心地招呼孩子们下水里帮忙。
月牙儿跟在姐姐身后,从大石头处慢慢走下来。脚刚触碰到河水,一股清凉便从脚底直涌上全身,这时一路走来的酷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河床里的沙很细腻,踩在上面软软的。偶尔脚下触到硬硬地东西,拾起来看是颗粒较大石子,亦或是蚬子。如果是蚬子,月牙儿就一脸惊喜地对妈妈说:“妈妈,看!我淘到蚬子了。”妈妈的脸上便绽开花朵般的笑容。
妈妈没有给月牙儿准备筛子,月牙儿就直接用手去淘泥沙,毕竟个子小,当妈妈和姐姐筛了一簸箕又一簸箕的蚬子时,月牙儿也就拾到十来个。
“小月牙,你去岸上拣蚬子吧!”妈妈看月牙儿在水里都快把衣服弄湿了,干脆吩咐道。
“哦。”月牙儿一边应着,一边走上岸。她瞧了瞧岸上青青和秀秀都在拣蚬子,便蹲下身来,从妈妈和姐姐筛上来的蚬子堆里,挑出一颗颗的小石子,然后打开身旁的袋子,把拣好的蚬子一捧一捧地放入袋子中。蚬子和蚬子碰撞,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听极了。
每一次声响,都昭示着满满的收获,这让月牙儿无比自豪。挑挑自己的蚬子,再看看别人的袋子,岸上几个小女孩互相比较着,看到大家都差不多,便咧开嘴呵呵地笑起来。
“哇!我捞到了一只河蚌!”忽然,河里传来军军哥惊喜的声音。月牙儿循声望去,只见军军哥双手托着一只大大的河蚌,举得高高的。
“给我看看。”旁边的泉水哥最先凑过去,他接过河蚌在手里甸了甸,“好重哦!”
“我也看看。”紧接着大伙儿一个接一个地纷纷凑了过来,或看一看,或摸一摸,脸上无一不写着羡慕的神情,似乎在说:“要是我也捞到这样的河蚌该多好呀!”
岸上的几个女孩早已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她们踮起脚尖,把脖子伸得老长,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们一个个地围过去,再一个个地散开。最后,军军哥终于向岸边走来了,他走向青青,把河蚌递给她,于是,青青又被包围了一阵子。
河蚌的出现,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谁不想捞一个出来让大伙儿羡慕羡慕呢?河里的人们筛蚬子筛得更带劲了。他们使劲地把细腻的泥沙装入筛子里,然后在水面上左右晃动筛子,筛子里的泥沙渐渐被筛出来,蚬子也随之慢慢地、清晰地呈现在筛子里。只是再也没有人捞到河蚌了,军军哥捞的河蚌成了绝无仅有的稀罕货。
不知过了多久,太阳渐渐西移,岸上的袋子越来越鼓。
“阿兰,我们够了,准备回去了哦。”三婶对妈妈说。
“嗯,我们也差不多了。钰,你们呢?”妈妈看了看月牙儿脚下的袋子,又转头问四婶。
“可以了。”
于是大家陆续上岸,收拾好最后筛上来的蚬子和工具,穿上鞋子,一只脚放进水里荡了荡,再换另一只脚,把双脚的泥沙荡去,最后放下裤脚,这才高高兴兴地满载而归。
2
“妈妈,今晚煲蚬粥吃吗?”月牙儿边走边问问。
“是呀,煲蚬粥给我们的小丫头吃。”妈妈一脸宠溺地回答道。
“那爸爸不用买菜了。”姐姐说。
“你爸爸要开心坏喽!”妈妈笑眯眯地说。
是呀,爸爸也爱吃蚬粥呢。月牙儿和姐姐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大盘香喷喷的蚬粥,她们的脚步更轻快了。
“爸爸,我们回来了。”两姐妹见到爸爸同时喊道。
“哇!筛得很多呢!都累了吧?去客厅歇歇,我已经开了吊扇了。”爸爸听到动静,早已从客厅里迎了出来,对大家说。“你们都歇着,等阿爸给你们煮蚬粥吃。”
月牙儿和姐姐歇了一会儿,根本坐不住,都跑出来看爸爸煮蚬粥,对于蚬是怎么变成蚬粥的,她们都很好奇。
妈妈就更别说了,她倒了一杯水,凳子还没坐热,喝完水就起来去厨房帮忙了。
架柴,生火,烧开水,使蚬子肉从壳上脱落下来,然后用不锈钢水瓢淘出蚬壳,再用蚬水煲粥,一个锅边煲粥,另一个锅边炒蚬肉,待粥七分熟时,放入炒好的蚬肉,煮一会儿,放上葱花、薄荷,一锅浓香四溢、味道鲜美的蚬粥就大功构成了。
月牙儿早早就把碗筷摆到了餐桌上,当爸爸和妈妈把一大锅粥抬进饭厅时,她勤快地给全家盛上了五大海碗粥。
“小月牙,给奶奶端一碗过去。”妈妈拿出一个小盘,装满粥后吩咐道。
“好。”月牙儿高兴地领活儿去了,奶奶没准会夸奖我呢。月牙儿想。
“阿莲,你也端一盘给林叔家。”妈妈再拿出一个大盘,又盛上粥对姐姐说。姐姐也领活去了。
当两个小丫头送粥回来时,一家人便围坐在圆桌旁,有说有笑地吃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