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只是想写了,想说些什么,就这样随便写些吧。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叫《世界名著心理案例分析》,里面的序言说到人的本能是通过三个途径得到满足的,一个是在潜意识被压抑了,一个是在现实中被满足了,还有一个就是通过文学创作或者欣赏 被升华了。我感悟到的升华或许也包括旅行和阅读吧。
从上周五到现在已经快十天了,昨天之前一起旅行的小伙伴给我发来几张在鸣沙山骑骆驼的照片,让我又开始怀念起了在青甘旅行的那些日子了。
这十天,我从刚刚回来的不适应,到慢慢感悟旅行以后自己内心的变化,体会到了很多的不同。
这次的旅行是一个人的,开始会有很多的害怕和担心,可是真的去做了以后,却体会到了自己强大的一面和需要改进的一面。
我开始感悟着所谓的享受孤独,其实长时间的一个人的独处是会让内心产生恐惧的,在经历了之前的那段感情的过程中,我开始发现了自己是多么的害怕一个人,又是多么的渴望有个人和我一直产生链接,关心我,用心的体贴我。也是在经历分手以后,我才重新发现原来曾经的我所有的坚强都是强装出来的。
真正的享受孤独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平和的和自己相处,各个方面的,生活上,精神上无条件的宠爱着自己,而不是为了显示出我一个人很独立。所有为了彰显的独立的表现都是虚假的享受孤独。
只是感悟到了这些,可是真的做到却是那么的困难,我得不断的觉察,觉察到此刻我做的事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觉察到我这样做其实是想要控制,觉察到我多么的渴望被别人认同。
当觉察到这些的时候,告诉自己,我没有在为自己活着。
还是最近看的那本书,记得依然是序言中,说过大概这样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题是我们平时遇到事情最需要去了解的。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关注程度有一个比例:5:3:2,就是说放50%的关注点在是什么,30%的关注点在为什么,而只要你搞懂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时候,怎么办就已经自然显现了。
在我理解,很多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所以“是什么”才会如此重要,而觉察正是让自己明白“是什么”。
因此我们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咨询师更加关注的是让来访者明白自己的问题的本质,通过精神分析探索出来访者的“潜意识”,即根源,而不是替来访者想方法解决问题。
最近有一种体会,看书当看名著,我也是从那本《世界名著心理案例分析》中感悟到的,这本书里面的名著分析内容,几乎涵盖了精神分析的大部分重要理论,包括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重要大家的核心思想。
看完这些分析,我才发现我看书感悟的能力真的非常弱。或许也是和经历有关系的吧。大多数时候,并不能感悟到真谛。包括听蒋勋说红楼,更加体会到了这些名著中所蕴藏的宝贵思想。
不过我想,随着看的名著的数量越来越多,渐渐的会不断的提高文学修养和鉴赏水平的吧。
前几天看的一个公众号的文章,具体不太记得了,只记得一句话,说的是真正的也是唯一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的从基础去做。就好像盖房子,只有地基打牢了,你在上面如何的锦上添花,做出复杂的建筑,下面都可以承接。而地基不牢,上面做的再好,早晚也会坍塌,不能持续长久。
之前去莫高窟,那个存在了1650年的精美壁画和彩塑,让我惊叹了古人的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美轮美奂的建造水平。那个时候的节奏是很慢的,所以人们才能踏踏实实的这么惊叹世俗的伟大神物。
所以这次旅行的另一个重要感悟就是无论什么,都需要脚踏实地,没有捷径,曾经的我是那么喜欢耍小聪明,走捷径。
老妈喊吃饭了,就此打住,下午要开始写游记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