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木桶所能容纳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个木板,这就叫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也常常用来形容人的能力,然而并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表明木桶理论用来形容人的能力是适用的。
确实在中学时代,这个理论非常切合。毕竟如果某一科很差会严重拉低总分,在高考中会很吃亏。
但当进入大学,走进社会,会发现如果有特别突出的一项才能,在职业发展中是加分项,职业生涯往往发展的也会更顺利。
反观样样都懂一点,但无一擅长的人,在职业发展中会显得很被动。
其实木桶理论最早是用来形容团队管理的,在一个团队中大家互相协作,团队运转的过程环环相扣,每个人分工明确。
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团队需要的是能完全胜任这个节点的人,每个节点的效率越高,团队的整体效率就越高。
如果一个节点出问题,那么整个项目都无法推进下去。
从中更能推出,木桶效应不适用于个人。
对单个的人来说,应对这个节点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能力,企业需要的不是每个点都懂,但不能胜任其中一个点的员工,企业需要的是在某个细分领域专长的人。
乔治·莫舍(George Mosher)在年逾古稀的时候,接受了哈佛校友会人士的访谈,在被问到给年轻人有何职业上的建议时,莫舍把毕生的经验总结为这样一段话: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没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在有限的时间里,应该花主要精力着重打造一个很突出的专长。对于劣势,可以通过和别人组成团队,从而优劣互补。但要是没有能拿的出手的一技之长,优秀的团队凭什么会带你打怪升级?
所以,对于我们这样教育背景普通,家世背景普通,职业技能贫乏的普通人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为数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甚至勇气)聚拢起来,投注到做一件事上。
专注的做好一件事,把自己擅长的技能升级到很高的地步。短期来看可能收益并不大,但我们要耐得住寂寞,相信最终会产生复利效应的勇气和心性。
我写完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