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对朋友讲,不要到这来,这里没有你们想要的东西,这里不是网红、爆款、打卡的圣地。没有分到山水的润色,没有可供缅怀的人文宅邸,没有屹立至今的文明古迹,如果是为了旅游,毋庸置疑,这是糟糕的地方。
但这里尽是人间烟火,寻不到名山大川出尘绝世的意境——“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普遍有着小市民的悲欢喜乐,市侩,却仍保有一份质朴。
我常认为,现代人离手机太近,离生活太远,想看一个城市生活还有几分人情味儿,第一便应去街口菜市,听小贩吆喝西红柿几毛钱,谁家的甜,谁家的鲜。到了这儿,大不必如此,这里,人情味儿早已浸透了生活,我想,待看遍了天南海北、风土人情,最终某天总要回到人间来,哪里是我的人间呢?前半生遍访名山大川是入画,后半生叶落小城濮阳才是归家。
而当我离开后,在去家千里的地方求学,大都市的霓虹灯和快节奏令我目眩,我寻不到丝毫归属感,于是我开始怀念濮阳,也正是这时候,我开始丈量它历史的厚度,然而不久我就瞠目结舌了,这个沉默的城市,它的过去,隐现出波澜壮阔的画卷。
它的历史自公元前始,这片平原曾叫做“帝丘”,统一九黎的颛顼帝,部族于此刀耕火种,我曾见过出土的石器,今朝如昨,恍惚中,甚至能看到上面还带着新翻出的泥,这些石器见证了农耕文明的前身,是华夏族走向顶峰之前的累积。后来卫国于此建国,那个时代征战不休,千载岁月,埋葬了古战场,史书记载中的城濮之战,早已无迹可寻,消磨尽了肃杀,变成如今课本上的三两插图、话语,字里行间千军万马的对垒,两军阵前战鼓声声,振聋发聩。
后来的历史更是渺如烟海,篇幅估计可以单独出几套书,不想也不必再赘述,我想谈谈之前在这里的生活。
高中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从那时开始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思考学习的意义,思考做人的准则,思考朋友的关系,思考爱情,思考亲情,我把很多思考都写进了日记本,当然,还有困惑。
那些日子,经常陪着我的,除了日记本,就是那一路昏黄的路灯,我熟悉那每一条街道,睡不着的时候,我甚至深夜披上衣服去街上静走,凌晨2:00的街道很清净,月光落在灯上,灯光照在树上,一地剪影,目光也延伸得极远,抬头一暼刚好能看到胜利路红灯转绿,人民路绿灯转红。
那些日子,学校让我感觉到压抑,于是经常翘掉晚自习,去濮水公园,坐在长椅上,面前就是濮水河,对岸每天有个中年人带着萨克斯自娱自乐,我感觉到这时才能喘口气,世界只剩下风声、水声和八零年代的歌曲串烧。
我有一次骑着车沿着濮上路一路向北,一直到尽头那条东西走向的不知名公路,当时想——“干脆一走了之得好”,学校太压抑,没有我想要的自由,这城市也因此变得面目可憎,是要破灭或要逃离的地方,而且它这么小,我的志向伸展不开。最终还是没能下定决心。回到家已是7点多,又翘课了,我妈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做了饭,我也就默默地吃,然后我哭了,因为我发现,小城不小,小的是我的心。
之后,孤独感愈发深重,无人可倾诉,无人理解我,我转而从书中寻求慰藉,那也是第一次在课本以外读鲁迅,我从中获得了极大的鼓舞,先生冷峻的目光,让卫道士们如芒在背,却让黑暗中的青年如见星火之一簇。我的高中时代因了这一缕光,得以完整地走完,虽然它来得有些晚,但我现在想起来,还是非常感激和庆幸。
其实,不管是第一次审视自己,还是审视世界,每个人都要经历迷茫,只是我的迷茫来得比很多同龄人早了一些。
但让我哭笑不得是,那段经历,让我现在气质变得有些忧郁,很多人觉得我第一印象是心理阴暗、沉默寡言,有点天然呆。熟悉我的朋友才知道,我仍是一个愿意勇敢试错的青年,忠于友情,忠于爱情,而且我也比以往更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如今身在大连,我更是深深眷恋着它,这里有太多我的足迹,石化路到胜利路的斑马线上,遍布着我的车辙,寄托着我的回忆。小城濮阳,它没有参与我思想的觉醒,但以沉默见证了我的成长。
毕业近了,愿家人安好,愿朋友安好,愿生活安好,愿小城安好,愿陌生人,你也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