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见:翻看大家留言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大家对学习的认真态度。有的同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并且留言分享自己的方法和实践后的心得,有的同学的留言贯穿社会学、心理学甚至生态学等等其他领域,也增加了我的见识。非常感谢大家的分享。
这一段时间我越来越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施者比受者更有福。
表面上是我把知识分享给大家,但其实这是一连串的事件——我的分享引发了同学们的分享,同学们的分享引发更多同学的分享。这是一件让人感到高兴、兴奋的事情。
通过留言的方式输出学习心得,这也正是大家认知迭代过程中一次次的“刻意练习”。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分享的精神。
“认知之树”这一单元的精彩留言板块,依旧有十位同学的高质量留言入选,希望大家能相互学习。
环境,是说除自己之外的一切对立面,包括各种事、各类人,环境的改变可能直接导致认知改变。比如之前讲过的特制版《顺天时报》其实就是在给袁世凯的认知制造噪音。比如各种舆论热点吹捧的普世价值观、佛系、隐形穷人等,也是在给大众认知制造干扰项。
但我们常常因为身处其中,就忽略了那些干扰项的存在,甚至以为不存在干扰项,以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就是真实的。就像《黑客帝国》里活在母体里的那些人,其实是活在噪音里,却天真地以为活在真实世界里。
#感:学友的精彩留言丰富了我的认知维度,受益匪浅。昨天老师谈到的“工具箱里的工具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细想一下,还真是如此!我从事“大数据分析”,在开始阶段,盲目地学习了很多自以为相关的知识,以为准备充分,在实践中才发现其实很多都用不上。
后来采用的方法就是,一个项目中需要哪种技能就训练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随着项目的增多,可用的兵器也增多了,逐渐掌握了对一个“新的项目”哪些工具的组合更为高效。工作也更顺利地完成了。
#思:每次看完同学们的留言,都能有一个新的层次的理解。也再度体会到认知不是一个单人舞。透过与同学思考的互动,也再一次更透彻理解“什么是洞穴空间”和“什么是跨界学习”。
#行:前段时间看到朋友圈在疯传一张图片,是微信发布的第一个版本。当时微信被疯狂吐槽,很多人感慨万千:“觉得在做事开始,就要获得别人的认可才能继续做下去,这是多么错误的心理!但是轮到自己做事的时候,却听不得别人反对的声音,一开始便结束了。这就是缺少洞穴空间——没有有效降噪的能力。
在我看来,很多人之所以是“外在驱动性”而不是“自我驱动型”,其本质是积累不够导致的思考不深入。从这个角度来看,多维度的学习是最好的降噪方式。
而对于“学习”最好的方式。结合本周所学,我认为是先进入场景。这个场景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个场景其实就是写留言。通过写留言,进入学习的场景,并在场景内寻找知识里的见识。也只有进入这个场景,你才会发现,原来你以为你懂的,却写不出来几个字。这个时候可以再看一遍文稿,这时候的学习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