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作为一种天赋的及后天有意培养或无意形成的心力与时间的投入倾向,原本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心力与时间的投入产生价值,遂有高下之分。
简宝玉在征文中问:读书是不是真的比玩游戏更加高端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倒是比原标题更复杂。
读书和游戏,长期以来都是人类生活方式中的重要要素。在人们有限的时间里,读书与游戏的投入时间往往此消彼长,互为制约。而游戏往往比读书更能吸引人,当积极心理学被应用到电子游戏中以后,沉迷游戏更是易如反掌。玩游戏,若狭隘地指玩电子游戏,那么玩游戏的功能,也通常被限定在消遣娱乐。事实上这样来论游戏的功能有欠公允——小时候我们在游戏中锻炼筋骨与反应能力,如今我们在电子游戏中锻炼智力,提高合作能力。电子游戏设计家简•麦戈尼格尔(Jane McGonigal)在她的《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讲到有的巨型游戏可以改善世界。只是不知这种可以改善世界的游戏何时问世?
把心力与时间投入到读书这件事上,能产生怎样的价值?读书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看书或诵书这个动作,二是指上学接受教育这个经年历时的过程,三是指读好书,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这个结果。价值体现在结果,故民谚曰“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如果读书而不能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那么看书这些动作,有如花招伪招,上学这个过程,就是年华虚度。
学好专业,找到好工作,做有意义的事,是读书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的变现。那么玩好游戏,会不会有这样的变现价值?除开休闲娱乐功能,游戏的赚钱功能,限定在有限的人数中,如游戏设计者、电游竞技者等,绝大多数的游戏玩家只是消费。其中游戏设计者不可能不读书而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成长起。当读书窄化为上学,游戏特指电子游戏,因沉迷电游而厌学,游戏就被视为洪水猛兽。
毫无疑问,人生不只有赚钱一事,更有快乐的追寻,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读书和游戏作为兴趣,要比较两者的高下,必须考虑价值观、人生观、哲学观的影响。在统一或相近的三观之下,一较高下的关键问题的是:你读的是什么书?你玩的是什么游戏?它们各自带来怎样的影响?它们符合你的三观追求吗?它们让你更接近你的三观追求吗?总之,要放到三观的价值体系中作比较。
同时,跟别人一较高低基本上是伪问题,自己如何明智选择和安排读书和玩游戏的时间,才是问题的关键。看有价值的好书,玩有意义的好游戏,善于抉择,妥善安排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让读书与游戏比翼齐飞,将是何等快意的人生!
征文活动链接:「十万个支持吗」第五期:兴趣真的有高下之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