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是一个来自海边的姑娘。
也不全是,地理位置上我的家乡是海边的小城连云港,每次跟别人说起来,大家脑海里估计都会出现《海街日记》里淡蓝色镰仓的海边,淡淡的鱼腥味、临海的饭店还有随时可以赤足的沙滩。然我来自海边的内陆,和大家一样,我没有晒的健康的小麦色、没有每天被海浪扰醒的烦恼,没有赶海小姑娘湿漉漉的眼神。我和大家一样是向往大海的。
为什么突然有了这么深的向往,因为最近看了《海街日记》电影,勾起了内心的向往,一种对海纯粹的向往吧。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大海该是长到买票的高度了: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一大早和弟弟姐姐们坐着开往海边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没有空调,每个车厢都开着窗,听着火车哐当哐当的声响还有老式的火车风扇合奏交响曲,我趴在窗边哼着跑调的“大海,大海,我的故乡”,夏日清晨特有的湿热风吹的我眯起了眼,可我却是那么快乐,吹在脸上的风都是欢愉的,那种快乐到膨胀的感觉我现在还记得。这趟开往大海的小绿皮火车吱呀吱呀一个小时就到了,当它停下的一瞬,我听到了有人喊道:“快看,大海",是了,我们的小火车一直开到了海的边缘,站在月台上抬眼就是前方广阔的海,还有接近晌午炙烤的鱼腥咸味扑面而来。我瞪着一双兴奋好奇的眼看着那一片蔚蓝的海,有点不知所措,直到绿皮火车反方向开走了……海之涯嘛,就该这么霸气,这趟开往大海的列车一度是我心中对海最美的回忆。
长大后去过不同的海边,厦门的海、青岛的海、海南的海,各有特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儿时的海,还有影片《海街日记》里面镰仓的海,倒不是说对海的界定分出了三六九等,觉得厦门、海南、青岛无法和家乡还有国外相比,只是旅人的心境和家乡的海是不一样的,我从未去过日本的海,产生这种时空的认同感来源于我对扎根一处的深深认同,就像《海街日记》里四姐妹的平凡生活,扎实的打上了海边人日常生活烙印:最小的妹妹和朋友在镰仓的海边跳着等满载而归的船来,然后和大人一起筛鱼虾晒鱼虾,花火大会和所有的本地人旅人一起来到镰仓海边或坐船或在岸边观赏焰火,各种形状的焰火在海的上空炸裂,一霎时的绚烂点亮了夜空也点亮了镰仓的大海,美极!但是再美的风景除了一刹那的视觉冲击后都将变成”本来就这样子“,那是我们熟悉生活的地方,那里留着我们记忆的烙印。美和美好的记忆共同主宰了我对爱的看法!
记忆中的海总是和炎热的夏天联系在一起,也和我脱皮换胎联系在一起。小时候去海边可以在海里飘荡一天,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我奔着海滩海水而去,那时候人们还没有那么多防晒措施,我穿着浅粉吊带泳衣套着泳圈飞扑下水,然后留着大片裸漏的后背还有脸蛋在烈日下暴晒,到了傍晚不得不离开时,我基本已经褪去了一年的白皙,全身均匀的小麦色,当然还有晚上灼热的火烧感涌上来,晒伤后又疼又痒有紧绷的皮肤一度难以入睡,心里也暗暗起誓:明年不去海边了,不,还是不要下到海水里了,还是去吧,褪一层皮更白净。我的心理活动总是这么交替大战,最终爱海的心总能战胜疼痛,更重要的是,开学后黝黑的皮肤就是我今年出行游玩的名片,收获不少羡慕嫉妒的眼神。对的,我的家乡是海边的“内陆”,很多小伙伴们长这么大都没有看过大海。
长大后,大概高中开始,我就不在下水了,家中每年的海边之行还是一样的,但是我总会长袖长褂把自己蒙起来,就差只露两只眼睛看一眼奔腾的海,然后在海滩上捡两个贝壳就算到此一游了。
也曾在高中时代,由老师带领大家夏天的夜晚到海边参加海边演唱会,大家围坐在海浪翻腾的海边,一起唱歌、一起听海浪的声音、一起躺在海滩上看着海面的星空发呆,当然还有早恋的同学手牵手隐没在黑暗的海边赶海嬉戏。那时候突然发觉:原来大海离我们这么近,大巴士一个小时就到了,原来我真的就生活在海边呀,海离我那么近。
海风轻轻地吹~海依旧,我却离海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