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好说话》一本书里,李笑来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一件他的糗事:
“在新东方工作的第五年的某一天,当时的北京新东方校长约见我,说是有事儿要聊聊。我就去了,聊什么事儿呢?校长听别人说笑来对语料库这事儿很有研究,于是就找我来聊聊,看看我能不能为学校建一个语料库。一路聊得挺高兴,最后校长问了这么一句:
“那你看,笑来,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我认真想了一下,说:“其实这事儿花不了多少钱,主要是耗时费力,所以我希望这不是个换了个校长就不见了的事儿……”
结果,学校建语料库的事就不了了之了,而这件事也成了新东方的一段子,广为流传,并且一有什么不得体的话被传,大家都会笑称:“这句话不会是笑来说的吧?”
这时,笑来老师才明白说话的重要性,说话不是仅仅说出来就行了。
其实,不会说话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会说话,无意识间伤害了别人还不自知。
1
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年在亲戚家吃饭,因为说错话,被亲戚打的经历。
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有一天和我妈一起去姑奶奶家吃饭,在饭桌上唠嗑是常事,哪知道我却把这常事变成了祸事。
“我们家老太太最近怎么样啊?没把你折腾坏吧?”姑奶奶问道。
“还行,就是阴雨天容易大小便失禁,总得给她洗被子。”我妈答道。
姑奶奶很气愤地说:“这死老奶奶,怎么还不死呢?尽折腾人!”
我那时吃完饭了,觉得很无聊,把白色塑料袋套头上玩,听到她说老太太去死这类的字眼,很烦躁地回了句:“你死了,老太太也死不了。”
结果,饭桌上突然安静下来了,她家儿子把我拉过去,扯掉我头上的塑料袋,赏了我一记重重的“板栗”。
我疼得哇哇叫,就开始哭,我妈在旁边训斥我:“不许哭,让你乱说话,快道歉。”
我谁也不理,跑回家了,后来我才知道那时我家那个亲戚正好动了手术,而我在错误的时机说出了错误的话,而且还无意识地做了错事,头上戴了白色的东西,这是大忌!
不会说话的人无异于火上浇油,雪上加霜,但会说话的人则让人如沐春风。
2
偶然间在知乎上看到网友MIDORIKO的一个回答,我想好好说话当如是。
在公交车上,一个小学生正准备拿着记号笔在车窗上写字,坐在他旁边的老爷爷温柔地制止了他:“小朋友,在公共场合乱涂乱画是不文明的。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文明的人。“
小男孩听了后,收起了笔。
这时老爷爷颤颤巍巍地从他的包里掏出了一杯子,递给小男孩说:“喜欢画画就在杯子上面画,爷爷喜欢爱画画的人。”
小男孩开始很认真地在杯子上作画了。
不知道其他人遇到小孩在公交上乱涂乱画是什么态度,是大声斥责,还是熟视无睹,或是简单地说:“这上面不能画画”,但老爷爷用他善意的语言让小男孩认识到破坏公物是不对的,而且支持了他画画的行为,同时也在公共场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
其实,会说话,就是会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在不同的场合说适合该场景的话。
3
那么,如何根据不同的场景来说得体的话,让自己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呢?
攀登老师说:“一个人之所以不能好好说话,大半是因为他的大脑处于在自动驾驶的模式中,用自己最熟悉、最不用脑子的方式回应着眼前的人和事。”
《沟通圣经》一书针对不能好好说话的人,提出了解决办法(4W1H):
第一、我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沟通?(why)
第二、我希望有什么结果?(what)
第三、我的沟通对象是谁?他们是怎么样的人?(who)
第四、我在什么地方和他进行沟通比较合适?(where)
第五、我怎么和他沟通?是劝服、安慰、告知、建议还是刺激想法(how)
举个例子:
你下班回家,看到男朋友又在床上躺着睡大觉,家里的脏衣服就随地乱放着,还有早已满了的垃圾,而你之前明明和他说过,他要是回来的早的话记得倒垃圾,把衣服放洗衣机里洗,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睡大头觉。
你不禁怒火中烧:“什么人嘛,你明明下班早,也不能替我干点活?我根本就不心疼我。”于是,你把他喊醒,一顿破口大骂:“你这人怎么这么懒啊,说好要打扫卫生的,我最见不得就是你这种光说不干的了。”
这时候,要么男朋友也开始抱怨:“我也很累,好吧,过一会干活咋的了?”要么,忍着不痛快把活干了。
无论哪一种行动,都对你们两人的关系不利。其实,只要你多想想这4W1H,这事就很好解决了。
你沟通的目的是想让他下班后自觉打扫卫生,而且这事要用商量的语气,而不是“你应该、你必须……”。
这时,你不妨试试《非暴力沟通》的沟通四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你可以这么说:“亲爱的,今天我回来看到垃圾没有倒,前两天你答应我会帮忙做家务的,今天你没这么做,我有点小失望,因为我希望我的男朋友是个遵守承诺,说一不二的人,你下次可不可以说话算话呢?”
你明确说出你的请求和需要,只陈述事实,我想他会有所行动的。
好好说话,真的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门人生必修课,因为人与人的交往、合作往往离不开交流沟通,同时,好的语言会让你离成功更近一步。正如学诚法师所言:“你的人生运势,取决于你口中常对人所说的话语。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