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加速了社会的连接,知识的传播也因此变得轻而易举,正是由于互联网这种天生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带来了很多新的机会。从马斯洛原理来看,目前商业繁荣的区域大多处于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层面,因为这是最为基础、最为明显,也是人们表观感受最为直接的地方——You pay, you get, you enjoy。
目前很多互联网创业者均是抓住了帮助人们清除在满足生理需求中的不和谐因素的要点,使人们更好的去实现底层需求从而带来愉悦,从这一点来说,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有痛点,于是就有商机,所以敏锐的观察力对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至关重要。
《互联网时代的新创客》所举的事例大致有三类,一类是现实条件给创业者解决个人生活痛点带来了阻碍,这种阻碍激发了他想去改变这种现状的热情;另一类是在企业高管在离职后根据个人经验和对市场需求进行的创业;最后一类是因地制宜地仿制前两种思路。可以简单地认为,创业是基于某种需求,遵循相应的思路,利用一种或多种技术,形成最终产品来满足初始需求的闭环,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还应该做到:(a)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利用好情感营销的软影响;(b)不断增加客户群体,侧面检验产品的是否实现其最初的功能设定;(c)不断拓宽市场,增加资金来加快市场周期,使企业做大做强;(d)无尽的优化产品,毕竟用户始终在意的是你拿给他的东西,而不是你为此付出的情感。(以上4点摘自“Uber与易到打车”部分并改编)
本书和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带给读者最为直接的一个感受便是,当前活跃于互联网和其他行业的高管处于一种轮流坐庄的现象,同时很多企业创始人并非只开创过一个企业,比如创立红极一时的校内网的创始人王兴,在融资失败被迫卖掉校内后又一手开立了美团,从快速追上到如今的合并大众点评,不得不说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的生存简直生死攸关,企业领导人的个人性格与品格往往也决定着这个企业能走多好、能走多远。
创业是一种于技术、思想、手段都有较高要求的综合性活动,对于青年创业者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在不考虑个人背景的前提下,假设某个科技创业者具有很高学历并具有优秀的个人能力,突然有一天他发现某种技术可以满足当前人们生活中的某种需求,于是他决定将这项技术转化为一种产品,履行每一位技术从业者所遵从的愿景——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需要强调的是,他的创业是基于兴趣与热情,而不是单纯的利益驱使,世界上很多优秀的企业最初并不是为了牟利。当他要去实现这个目标时,他需要团队和资金。由于一个人很难有精力去完成各项琐碎事务,他首先需要找到合适的可靠的联合创始人,他们合作完成初期策划,包括依托于新产品的新公司名称、管理组织、市场范围、销售计划、财务分配等细节,更为重要的是他需要用足够的理由的去说服投资者给予融资来维持所有的计划,代价是提供高额利润作为回报。在团队和资金方面会牵扯到股权分配的问题,例如Apple的乔布斯、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爱德华·萨维林、Naspter创始人肖恩以及大众点评的创始人张涛都被迫离开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对比之下Google的拉里·佩奇与facebook的扎克伯格对此的做法特别值得学习。在各项顺利的情况下,公司需要按照计划运营,要求领导者具有优秀的管理才能,需要他合理用人,做出并执行正确的决策,开发优质产品来推进整个闭环。这些,对于年轻创业者处处都是挑战,一步做错就可能走上绝路。
赞同宗宁《格局逆袭》一书中,他所坚持得先就业再创业的观点。对于没有从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事情,他需要到已经成型的大公司里去感受低层员工的工作经验,学习成熟公司的人员结构和协作方式,以及不断提升自我向公司上层迈进,试想,一个连就业都失败的人如何能够创业;然而,这种观点带来的风险是,消磨掉创业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且舒适的环境容易诱导出人慵懒的特性,从而腐蚀其创业的念头。因此,采用何种方式,创业者需要根据个人特质做出选择。
最后强调一点,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他基本上就死掉了。不管创业或从事何种职业,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渐长,才能到达合适的位置。
附 : 创业金法则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用人不疑,该放权时就放权。
想要放弃的时候,再坚持一下。
一切细节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
生意从小做起,不要因小而不为。
不想为别人打工,就开创自己的事业。
要留意细节,但更要聚焦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宁愿以后后悔自己干过什么,也不要错失机会不去干。
本能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并且不断探索这其中蕴含的机遇究竟在哪里。
不断提升你的服务和技术,不断扩展你的生意渠道,不断增加你的潜在客户。
北一 2015.12.17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其他任何形式的使用请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