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音乐,这话说多了就没人信。
从一开始的羞于说出口,到现在的闭口不谈,其中的滋味,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
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爱说话?
却喜欢躲在名为网络的背后,肆意散发寂寞。
我很开心遇到《我是唱作人》这个节目。它很真实,很特别。符合年轻人追求的潮流,也符合大众对音乐期待。
首先说说赛制好了,第一二场,按101位大众评审投票结果,分上中下位区,像极了社会分层,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可能逆袭。下位区挑战中位区,中位区挑战上位区,挑战成功,互换身份,挑战失败,票数最低的那位,下到下位区。很有意思的是,上位区是真皮沙发,中位区是椅子,而下位区只有放在地板上的坐垫。节目组声称是生态挑战赛,真实还原歌手生态圈。
确实,到第三期的时候,赛制改了,没有让你讨巧的机会。挑战升级,没有中位区了,只有上下位区,挑战成功,暂时安全,挑战失败,面临淘汰的风险,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意味着下位区只能留下一半的人。
唱作人主打个性的舞台,请的每一位唱作人都非常不同,每首歌的舞台效果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盛宴,连每首歌的字幕、字体、版式都不同,作为一个学设计的学生,真是每一秒都不想错过。
我喜欢这个节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真实,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怎么说呢,在第二期的时候,处在下位区的高进,选择了陈意涵(新兴创作歌手)挑战,被曾轶可质疑“挑软的柿子捏”,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真实的看法,各有各的立场,可我却莫名觉得与他们距离拉近了。因为她们有的情绪我们也有,这才像活生生的人啊。
在第三期的时候,梁博第一次输,有观众觉得他的音乐调都一个调,没有作多大的改变。所以他到了下位区,没有凳子,他就一直没有坐,节目录制了多久,他就站了多久。
关于大众评审,他们很直接的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虽然只能代表部分人的发声。但也让节目极具看点。
(下图为王源演出事故,部分观众的看法。)
(下为对毛不易歌曲的点评)
同时也让唱作人反思,究竟是追随大众口味还是坚持自我?
追随大众口味,只能迷失自己,坚持自己,才能找到正确的航行风向。
另外《开饭啦!唱作人》一个像朋友一样吃饭聊天(采访)的番外,可以更了解唱作人哦!
PS:
1、对于喜欢的节目,无条件安利。不是节目雇的宣传。
2、希望可以遇到同频的你。